>>宗族文化

 

黄氏望烟堂与望烟楼的来历

 

来源:诸暨黄氏历史文化研究会

提供:黄汉良


  绍兴黄姓宗祠有叫“望烟堂”的。说来,源远流长了。
  一千多年前,诸暨孝义(现为东白湖擂鼓坪下)住着一位财主,姓黄名振字仲骧。黄家宅院是一个半旧台门,依山傍水,粉墙黛瓦,宁静中透露出一股大气。东首的三间房子比较显眼,门窗、板壁用朱漆打扮一新。这就是黄振的宝贝书楼,也是远近学子趋之若鹜的福地。
  黄振家境殷实,自幼聪明过人,博览群书,过目不忘。长大成人,接管家业,最大的爱好就是购置书籍。他经常派人千里迢迢四处寻访,对于善本、珍本、孤本,更是一掷千金,毫不吝啬。苦心孤诣,惨淡经营十数年,终于如愿以偿,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书楼。
  黄振的书楼最是与众不同:不是藏书,而是借书;不是有偿借阅,而是免费开放;不但免费开放,而且对寒门学子招待饭食。
  如此义举,消息不胫而走,三衢的刘仲章来了,钱塘的叶之奇和齐塘来了,还有许多知名的和不知名的也纷纷赶来。来的都是客,黄振留他们吃,留他们住,还给他们零花钱。以书会友,高朋满座,黄家台门笑声不绝,余音绕梁。
  刘仲章、叶之奇、齐塘后来都成了饱学之士,道德文章声名在外。三位都是性情中人,虽然功成名就,然而怎么也忘不了当初与黄振的那段交往。这一年,他们齐齐约定,元宵佳节来诸暨一聚,一来以表感恩之情,二来以慰相思之苦。
  黄振闻讯,喜不自胜,早早作了准备。将近中午,第一位到的是刘仲章。黄振一看,咦?刘兄平时最要体面,今天怎么啦?连外面的长衫也不见了?一问方知,刚才路上见一老者衣衫单薄,冻得嗦嗦发抖,心中不忍,便将自己的外套救了急。黄振听了,不禁一阵唏嘘。
  刘仲章前脚进门,叶之奇和齐塘随后就到。两人一进门就大声嚷嚷,肚子饿瘪了,快给弄点吃的。原来,两位一路遇到好几拨逃荒要饭的人群,将盘缠一次次送人,最后连自己吃饭也成了问题。
  摆好酒席,黄振默坐一旁,闷闷不乐。三人开玩笑说,黄兄如此愁眉不展,好像不大欢迎我们?黄振连忙起立,海涵海涵,千万不要误会。三位兄台不辞辛劳,风尘仆仆赶赴寒舍,已经给了我太大的面子,只是我对不起诸位呀。
  大家如坠云里雾里,黄兄此话从何说起?要是没有黄兄当年的接济厚爱,何来我等今天?说到动情处,纷纷掉下泪来。
  惭愧,惭愧呀!黄振再次打躬作揖。俗话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想我黄振家有薄资,而四邻却有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者,害得诸位解衣散财,岂非黄某无能?黄振一出此话,三位才子竟然一时无以应对。
  数天后,三位好友先后辞别,黄振依然郁郁寡欢,还不停自言自语,对不起乡亲,对不起众位乡亲呀!黄振与夫人计议,人心都是肉长的,即使自己倾家荡产,也要让乡亲们有口饭吃。
  可是这里是山区,东一家西一户住得很散,如何才晓得谁家缺粮呢?总不能挨家挨户去问吧?想呀想的,有了,我家背后的擂鼓坪地势高,每天烧饭的时候,只要有人到上面一看,烟囱不冒烟的人家肯定没米了,马上送去,不就行了?
  从那以后,一天三次都有人上山察看动静。黄振自己有空就自己去,自己没空就叫别人去,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只要有一个烟囱不冒烟,就立刻送去吃的。如果了解到哪家缺衣少被,黄振也派人一一送上。
  每天上山下山三个来回,遇到雨雪天麻烦不小。黄振命人在山上造了一间小屋,四面开窗,一览无余。并指定专人,轮流值班,不准遗漏一家一户。于是数里方圆,再也没人受冻挨饿了。
  真是有其夫必有其妻,黄振的夫人刘氏,也是一颗菩萨心肠,做起善事大刀阔斧,巾帼不让须眉。她用自己的嫁妆置办了一座庄园,有不少田产、山产。庄园每年的全部收入用作捐助,邻近有人父母死了无法下葬,子女大了无力婚嫁等等,全由庄园出资。
  乡亲们对黄振夫妇感激不尽,称义庄为“仁寿庄”,称黄夫人为“仁寿夫人”;山上这间专门观察烟囱的小屋,称作“望烟楼”。
  黄姓子孙择善而为、扶贫济困的家风代代相传,因而建祠堂时,特意冠名为“望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