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黄氏家族述略
提供:黄有惠
即墨古地,钟灵川岳,菁英蕴蓄,秉山海之秀,世有达者。明清之际更是人文蔚兴,明贤接踵,其中最宏功伟烈,绵延不绝者,莫如即墨黄氏。
艰苦创业,忠厚为人
即墨黄氏于明代初期由青州益都县棘林村迁至即墨。明永乐年间至明弘治年间,家族处于一至四世,先祖们潜心务农,艰苦创业,忠厚为人,随着永乐后期社会的逐步稳定和即墨文化氛围的逐渐浓厚,家族开始逐渐重视对子女的读书教育。四世祖黄昭考取庠生,为家族的繁荣打下了文化基础。
谦虚谨慎,于物能忍
明弘治年间至嘉靖年间,先祖耕作之余开始从事商业活动,遵守诚信守诺的优良作风,家境日渐殷实,这为家族的兴旺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其间代表人物为五世祖黄正。
黄正,字用中,号东村,尊称寿官,列为邑里“乡饮大宾”。清《即墨县志》记载黄正说他“世业农,性仁厚,重诺然。”有一年,他家中存有芝麻,有客商来买,价钱讲好后,没有付钱,说等几日后来取,因有其他事,一个月后还不来,而芝麻的价格飞涨,客商觉得黄正不可能按照正常的价格卖给他了,就没有再来买。第二年,芝麻的价格已经翻番,黄正在路上遇到客商。黄正说:“芝麻放了那么长时间了,我一直在等你们。”客商说:“现在芝麻的价格已经翻倍,我们手里的钱也买不了那么多芝麻了,所以一直没去。”黄正答:“芝麻的价格是预先就定下的,哪能违约呢?”客商又说:“你当时虽然有许诺,但是我一份钱也没付,实际上就是一句空话,你何必那么认真呢?”黄正严肃地说:“我许诺了你,现在又反悔,即使挣了钱,心里也不安,诚信比金钱重要的多啊。”还有一次,黄正骑驴在路上走,碰到一个丢驴的人,这人误认为驴是他家的,就蛮横地让黄正非下来不可,黄正下来后,他仍坚持说驴是他的。黄正说:“既然这样,你就把驴牵回家去认认,如果不是,应当给我送回来。”第二天早晨,那人把驴送了回来,说:“昨天我冒犯了长者,可是你一点也不计较,我真感到自己太不懂礼了。”黄正平静地说:“哪里是冒犯我,凡物都是有很多相似的。”
黄正富贵不张扬,凡事善于忍耐。在他的治理影响之下,家风保持着忠厚、谦虚、谨慎、忍耐的传统,而家境也日渐隆兴,后代开始大有作为起来。
在朝朝正,在野野正
即墨黄氏始兴于六世祖黄作孚。黄作孚,字汝从,黄正长子,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兵部观政时,正值严嵩当权,严嵩利用权贵,网络爪牙,归附者如蝇蚋。黄作孚洁身自好,义激于衷,不胜郁愤,当他读到杨继盛弹劾严嵩的奏章时,非常感慨地说:“椒山(杨继盛字椒山)吾师乎,岂不诚大丈夫哉!”黄作孚属于严嵩的门生,有次按惯例他和其他进士到严嵩府拜访,在严府门前等候时,黄作孚高诵杨继盛被法时的口占语:“怒发冲冠,要斩朝廷第一奸。”严府门吏密告严嵩,严嵩欣赏黄作孚的才华,为了笼络人才说:“黄作孚是新科进士,不知道忌讳这件事,你们不要和他计较。”仍然厚待黄作孚。作孚出仕高平令时,严嵩亲自设宴为其行,黄作孚怒目而视,拂袖而去。到高平后,他“伦谊平居,冲寂自好,不辞焦劳,有就厥功,临政宽缓,任人不疑”(《高平县志》语)。两年后,严嵩党羽到山西巡视,极力诬告黄作孚,终被罢官。
癸未、甲申年(1583-1584),即墨大灾,颗粒不收,老百姓饿殍遍野,黄作孚拿出存粮,广设粥棚,使千人免被饿死。《即墨县志》载:“后分宜(指严嵩)败,不复出,居家与乡人讲求古礼,墨邑文物与有振起之力。”即墨老乡国子监祭酒周如砥誉为:“正人在朝朝正,在野野正。”对于子侄辈的教育,黄作孚一刻也没有放松,他在崂山脚下与其弟黄作圣建立书院,一心教育子弟,振兴墨邑文化。在他的严格督促之下,黄家迎来了最煊赫的时期。黄作孚去世后,祀名宦,乡贤祠。
忠厚传家,诗书继世
在黄作孚和黄作圣的悉心教育下,万历五年,黄作圣之子黄嘉善考中进士,也由此拉开了即墨黄氏家族数百年鼎盛的序幕。黄嘉善,字惟尚,号梓山,黄氏第七世。万历五年六月,任河南叶县知县,他励精图治,使叶县治理一新。当时,叶县土豪劣绅与贪官污吏相互勾结,欺压百姓并透漏国税,他按明廷一条鞭法的规定,勘户口,丈量土地,把田赋和力役合并,一律缴纳银两征税,使当地隐瞒地亩,透漏国税的土豪得到了惩处,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国库收入。因此当他离开时,百姓恋恋不舍,知府李一本撰的《叶侯去思碑》中写道“士民遮道泣留,为立生祠。”
万历九年,黄嘉善升苏州府同知,甲申、丁亥年父母先后去世,回家守制,期满,调任山西平阳府丞。他为官清廉,决狱公正,深得人心。上级有大事难事,均找黄嘉善去研究解决。时值“大同守缺,需干练者补之,众议非黄丞不可。”万历二十年,黄嘉善任山西大同知府。大同是明朝北部九边重镇之一,常受鞑靼侵扰,他到任后执法坚正,严于治理,“定藩禄,覆戎伍,精心经划,治具毕张”(大学士刘鸿训语)。“威名流闻,虏中皆畏服之。”(工部尚书钟羽正语)。时逢抚臣淘汰老弱病残,引起不满,有人煽动,发生兵变,全城混乱,官民都不敢出户,黄嘉善单骑直奔哗变兵营,晓以厉害,责以大义,众兵平素就信服他,皆拜别散去,平息了叛乱。
万历二十三年,黄嘉善升任山西按察使司副使兼左兵备,开始兼任武职,此后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戍边生涯。这一带地处长城边防,他整顿军纪,训练士卒。一次,鞑靼首领著力兔集万骑,潜入塞下,伺机入侵。嘉善探知,命人持酒食前去说:“闻大军远道而来,特备酒食犒赏。”鞑靼惊知有备,酒食后退去,从此不敢轻易犯边。后黄嘉善升任陕西布政使司参政,山西巡抚怕嘉善离去鞑靼再犯,上疏请求保留。因此黄嘉善又分巡山西道按察使司按察使,仍任大同云中兵备。
万历二十九年,黄嘉善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此前边疆长期欠发银粮,引发叛乱,叛军杀死巡抚,抢走印信,又勾结鞑靼,在宁夏大肆抢掠。叛乱平息后,巡抚无久任者,朝廷推荐二人,嘉善为次。万历素知黄嘉善的才能,便任命他为宁夏巡抚。赴任后,百废待兴,他向朝廷申请减免了宁夏的田赋,使百姓安居乐业,后又整顿军纪,严其约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多次打击了鞑靼的侵扰,并修建宁夏的前沿阵地临河堡。秦中都督税太监梁永想依仗权利搅乱军务,欲得镇守之职而请于朝,朝中任命即将下达,黄嘉善拍案而起,抗疏入朝,镇守之议遂作罢,人称“公力回天”。明朝文学家书法家王稚登曾经为黄嘉善的抚夏十年作诗曰:“灵武妖氛扫未清,十年狐鼠尚纵横。中丞仗钺新开府,骄虏新茄莫近城。帐下几人能草檄,秋来无处不屯兵。君王欲识边臣苦,一夜清霜绕鬓生。”
万历三十二年,黄嘉善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次年升兵部右侍郎。万历三十八年,黄嘉善又升都察院右都御使兼兵部右侍郎,三边总督。辖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四巡抚及延绥、甘肃、宁夏三边镇。黄嘉善离任宁夏时,众人掩泪相送。他抚夏十年,功著边陲,宁夏立祠祀之。匾额曰“十年遗爱”。就任总督后,他加强边防,督造铠甲,造百子炮万余门,配备要塞,组织屯田,以兵养民。又于鞑靼通好互市,维护汉蒙百姓和平相处。万历三十九年,鞑靼进犯,黄嘉善运筹帷幄,斩敌数千级,史称“三边大捷”。因此次大捷升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荫一子,锦衣卫指挥佥事,世袭,赏银八十两,红飞鱼一袭。
万历四十二年,黄嘉善升任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协理京营戍政,黄嘉善因病累次不赴。归里后,修族墓,定家训。家训曰:“忠厚传家,诗书继世。”
万历四十四年,谕召黄嘉善任兵部尚书,黄嘉善仍累次不赴。万历四十六年,后金攻陷抚顺,国难当头,万历急招嘉善,他以七十岁高龄,慷慨赴兵部尚书,入京共议兵事。当时朝廷急于进剿,嘉善持不可,众议喧腾,争言招募,嘉善不应。又言调浙兵,嘉善仍不应。黄嘉善在给万历帝的《夷氛孔炽天讨难稽疏》说:“今调募未集,馈饷未充,毋骤言剿,而反疏于守。逮兵力厚积,士马饱腾,毋怯言守,而遂驰于剿。”“总之,在目前之势,明间谍,谨斥堠,守即是战,养全力以伺彼瑕,当征进之时,坚壁垒,收屯集,战即是守。其意欲厚积兵力,令诸将项臂联络,以次进逼虏地,蹙而困之,不求近利小捷,期于荡平而已。”“议者谓黄嘉善蓄缩退避,群起弹射,嘉善太息曰:殆哉,辽事去矣。”(钟羽正撰《黄嘉善墓志铭》《
刘鸿训撰神道碑》)后来,果不出所料 ,萨尔浒大战,明军大败而归,陷开源、铁岭。
万历四十八年,神宗、光宗相继殡天,黄嘉善两受顾命于枢府,为朝廷重臣。九月熹宗即位,主少国疑,内忧外患,危机交加,黄嘉善兵权一身,积日劳累,终不能支,再三乞归,乃始赐归。回即墨后,伏枕不复门外事。后朝廷延续前功,因平苗仲功,加封太子太傅。后又论延镇大捷加太子太师,再荫一子锦衣卫正千户,世袭。天启四年,因黄嘉善边功卓著加柱国少保,特进光禄大夫,赐铁券。文曰:“奉天翊运,推诚守正,文臣少保,兵部尚书黄嘉善。”原荫子锦衣卫千户加升一级,世袭。天启四年,十一月十六,黄嘉善薨。讣闻,皇上辍朝一日,予祭九坛,外加一坛,司空下所司治丧,诰赠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太保,荫一子。
廉洁勤政,不畏权贵
明末天启间,朝廷被阉党魏忠贤把持,各地纷纷为其建生祠,然而有一个县始终没有建祠,这个县就是清苑县,县令黄宗昌,字长倩,号鹤岭,为黄作孚之孙,黄嘉善之侄,是即墨黄家第八世传人。宗昌严格践行家族“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优良传统,生前生后声誉极高。
宗昌天启二年进士,授雄县知县。雄县靠近京师,魏忠贤党羽活动极为猖獗。有魏忠贤侄子干政,作恶多端,黄宗昌不怕威胁,将其论斩。后调清苑知县,因不给魏忠贤立生祠,被阉党所忌恨,欲以东林党杀之,被知府方一藻解救。
崇祯元年,黄宗昌被奏为“天下循良第一”,授山西道监察御史。崇祯即位后,魏忠贤余党实力还在,黄宗昌遂上疏弹劾阉党。他说:“先帝殡天,在八月二十二日,三殿叙功,止先一日,正当帝疾大渐之时,岂能安然出诏?”遂上《矫伪指名疏》弹劾范济世、霍维华等六十一人,崇祯帝以名列太多,不纳。七月十三日,上《纠逆党遗孽疏》弹劾尚书张我续、侍郎吕图南。崇祯二年正月初七弹劾周延儒,崇祯帝大怒,罚黄宗昌俸禄半年。正月二十八日弹劾温体仁,崇祯不纳。崇祯二年,黄宗昌奉旨巡按湖广,时岷王朱禋洪被校尉彭侍圣和善化王的长子朱企鋀等杀死。地方各级调查三四年,无人敢管,迟迟不能结案。黄宗昌到任后,查明案情,惩办了凶手,并上疏弹劾龚存荐等受贿庇逆案。这年周延儒、温体仁相继入阁为相,伺机陷害黄宗昌。崇祯五年,温体仁以清苑逋赋案连及黄宗昌,阴使继任县令崔泌之构陷,泌之不从,遂逮下狱,
审讯者诱惑其“供认黄宗昌有罪,可减轻处罚”,泌之坚不屈从。后又将泌之转移到镇抚司严刑拷打,百般折磨,但泌之仍坚持如初。泌之受酷刑终不肯诬陷黄宗昌,温体仁又暗使查黄宗昌在清苑年份,致使上下对簿,拖延不用。黄宗昌因此候审十年。
崇祯十五年,清兵入侵关内,横扫山东境内直抵胶东,十二月围即墨城。黄宗昌变卖家产筹措军饷,率乡民登城据守,家中殉难五人。其次子黄基英勇善战,随父日夜守城,中流矢贯额,仍力战不退,至晚重伤身亡,其妻妾殉节,《明史》称之“一门五烈”。黄宗昌强忍悲痛,率众三战三捷,保住了即墨城。崇祯十七年土寇郭尔标等倡众起事,围困即墨城,即墨县令仓皇逃走,黄宗昌召集即墨士绅进行抵抗,城围四十天不破,后派杨遇吉率领二十三骑突出城外,引来援兵才得到解围。
清初黄宗昌隐居崂山,请进士张允抡执教黄氏家族,培养后代,自己翻山越岭考证崂山风貌,编撰《崂山志》。顾炎武给《崂山志》作序中写道:“故御史黄君居此山下,做崂山志未成,其长君朗生,修而成之,嘱予作序,黄君在先朝,抗疏言事有古人节,概其言非夸者。”顺治三年,黄宗昌怀着对大明王朝的无限怀念和对清朝剃发令的深恶痛绝握发以终。
捐躯赴难,视死如归
明朝末年至清康熙中期,黄氏家族处于八至十世,黄培为黄家第九世中的杰出者。黄培,字孟坚,号封岳,因祖父黄嘉善三边大捷荫锦衣卫指挥佥事,后任锦衣卫都指挥使、九门提督、金吾将军、上护军。黄培十六岁时就位列朝班,他发言不苟,处事知大体,董其昌诗赞曰:“肘佩黄金印,身藏白玉壶,请看麟阁昼,有此璧人无。”《崂山志》卷六记黄宗昌侄子黄培在崂山见“大石如墨,可丈许,光射目,如山立,朴而润。”说:“是可与吾处者,其坚可居。”又说:“此坚
此贞,期无负此石耳。”咏物明志也。黄培在锦衣卫时,因直言受过廷杖,并救过忠臣黄道周、熊开元、姜埰等人。时熊开元、姜埰因触怒皇上被打入锦衣卫,皇上夜里发旨让骆养性将他们处死,恰好黄培和骆养性都在,骆养性询问黄培怎么办?黄培说:“密旨杀人,非天子法
,其辞之。”骆养性听从的黄培的意见,没有杀熊开元和姜埰。
明亡后,黄培归故里。亡国之恨,易服之耻,剃发之辱让他痛不欲生,他蓄发留须,宽袍大袖,整日吟呻于沧海巨峰之间,彷徨于松涛溪水之下,怒涛、残月、怪石、灵峰荡涤着他的茕茕孑立的身心,黄培画像冲击着他不堪耻辱的灵魂。亡国之伤,垒积于胸,如鱼鲠在咽,不吐不快,于是便将所有的怒吼、困顿、悲愤诉诸笔端,化成诗章。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终成字字泣血、句句凄婉的《含章馆诗集》。由此也便引出了清朝北方最大的文字狱案——《含章馆诗集》案。
告黄培的是黄家世奴家仆黄宽之孙黄元衡。黄元衡本姓姜,顺治六年考中进士、当上翰林,为了归宗还姓,解除与黄家的主仆名分,就向官府控告黄家私下刻印并收藏有“悖逆”的诗文书籍等,还把与黄家有过私交的思想家顾炎武也一同告发。康熙连下六道御旨严加审问,共缉拿二百一十七人,包括黄坦、黄贞麟等黄家十四人。公堂之上,黄培大义凛然,顾炎武宏辞雄辩,加上多方营救,终于使大多数人逃过此劫。黄培本就有为明朝殉国的志愿,莱阳诗人宋琏在给黄培的墓志铭中写道:“公,不深辩,而即于死,死之日,犹作诗以明志。”康熙八年,黄培在济南被绞刑,时年六十六岁。因此案牵连,顾炎武也被押七个月。
在朝在野,造福百姓
经过此次文字狱,黄家元气大伤,但是他们没有退缩,没有消沉,他们继续延续着“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家训而奋然前进,其中最具代表的是黄坦和黄贞麟。黄坦,字郎生,黄宗昌长子,崇祯十二年副榜拔贡。1644年,清朝定鼎后,一面武力镇压反清力量,一面笼络知识分子恢复科举取士,黄坦被授文林郎,任浙江金华浦江县令。黄坦审理词讼,开诚明决,冰心铁面,疾恶如仇,使奸书滑吏无所用,骄势豪强不得逞。他为官清正,性甘淡薄,服饰不过布衣,饮食亦不重味。后因黄培文字狱案解职归里,他继承父亲的遗志,续成《崂山志》,全书共6万余字,记述了崂山的名胜、古迹、宗教、人物和诗文等,这是记录崂山的第一部志书。(1913年,《崂山志》被翻译成德文,在德国出版。)黄坦写书之余,重建崂山华严庵,华严庵又名华严禅院。明末黄宗昌始建,后毁于火灾。再后来,黄坦由原址向东稍平处重建,其设计布局严谨,建筑错落有致,是明末清初寺庙园林的典型风格。山门上有藏经阁,内有元代手抄本《册府元龟》计一千卷,为镇山之宝。1931年,青岛市长沈鸿烈更名为华岩寺。黄坦去世后,入浦江县名宦祠,其事迹载于《浦江名宦录》《即墨县志》。大学士张英,一代诗宗王士祯,户部尚书王骘为其撰写墓志铭。
黄贞麟,黄培之侄,顺治十二年进士,授凤阳府推官。“断海盗、逋赋、邪教诸大案,扳连五六省,逮及千余人,虚心研鞠,诛连者皆省释。”(《莱州府志》记)。后因为《含章馆诗集》作跋解组至历下对质,结案后,补盐山县令。到任后,“鼓励耕织,修筑文庙,编撰县志,革杂派陋例,民皆感惠”(《清史稿》载)。遂报举天下循良第一,升户部主事,转监督京左翼四仓,加恩一级。后仓吏侵盗,正值黄贞麟七子去世,请假在家,因失察解组。黄贞麟特别重视教育,早在做推官时就注重地方的教育。他选拔人才,独具慧眼,他的门生中大多才华出众,比较有名的有文渊阁大学士桐城张英,康熙十八年状元归允肃等。归里后,“以诗书道德教子孙,以端严方正立坊表”
(大学士张英语)。他聘请青州进士赵其昌为师,教其子侄,墨城好学子弟慕名前来求学。在黄贞麟的教育之下,他的七个儿子以才华闻于时。黄贞麟的事迹载于《清史稿》《大清一统志》《国吏。循良传》《山东通志》《莱州府志》《凤阳府志》《即墨县志》《盐山县志》等处。
学业有成,人才辈出
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黄氏家族处于第十一至十三世。黄贞麟有两个儿子考中进士,三个儿子考中举人:长子黄大中康熙十六年举人,任武康县令;三子黄鸿中康熙五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左副都御史;四子黄理中,雍正元年举人,官至涿州知州;六子黄敬中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至南阳知府,八子黄奭中康熙五十七年举人,任黄陂知县。孙辈中,
黄焘世,康熙五十二年进士,任大理寺评事;
黄靖世,任宁洋知县;黄任世,任长宁知县;黄保世,任蓝田知县;黄立世,明通进士,任潮阳知县。祖孙三代,一门四进士,名噪一时。
黄鸿中,字中宣,康熙五十七年进士,会试第四名,钦点庶吉士。雍正元年,升国子监司业,旋授侍讲,转侍读,五月进侍讲学士。雍正三年,湖南正式建省,开始独立设学正。雍正特命黄鸿中提督湖南学正,并赐与眼镜,笔,砚等。湖南初涉举业,事情繁琐,黄鸿中顶风冒雨,到各地进行梳理,终因劳累过度,体力不支。十二月,请旨回家,升左副都御史,未任。去世后,张廷玉为其做墓志铭。
黄立世,字卓峰,号柱山,黄贞麟之孙。乾隆十八年乡试第四名,第二年连捷明通进士。历任广东新宁、花县、宝昌、潮阳县知县,广东乡试同考官。黄立世奉旨去广东任知县,其父黄奭中对他说:“我们家数代为官,我兄弟子侄为官者十余人,要谨守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祖训,广东是珠玉之乡,一定要廉洁勤政啊。”黄立世历任四县知县,丝毫不敢忘记祖训,皆能以廉能著称。黄立世还工于诗词,著有《柱山诗话》。清朝大才子纪晓岚看其诗后,极为赞赏,赞曰:“篇寡字严,而一归于自得,胜国以来,山左诗人,常为天下冠,视柱山桥梓何如哉?
”乾隆后期,官场逐渐昏聩,以“忠厚传家”为家训的黄氏家族逐渐远离官场。但是,家族“诗书继世”的传统仍然继承着。
新近编辑出版的《山东文献集成》序言中说:“即墨黄氏明清以来科名不断,交游甚广,为山东地方望族。”集中收入黄守平《黄氏家乘》二十卷(钞本),黄守平《周易集解》十卷(家刻本),黄垍《夕霏亭诗》二卷(钞本),黄守平辑《黄氏诗钞》六卷(稿本)。其中《黄氏诗钞》稿本是山东省委党校图书馆新发现的孤本,内收即墨黄氏一门三百年间诗人,自明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黄作孚至清中叶黄守思,共七十二人的诗作三千九百九十七首,前后十代,代代不断,这彰显着黄氏家族不但是官宦世家,又是诗书文化世家。该书的发现和影印出版,对研究明清家族文学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明末清初,隐居在家的八世祖黄宗昌、黄宗庠、黄宗臣、黄宗崇就以诗文称雄乡里,他们常与钱谦益、王铎、高宏图等畅饮吟自娱。钱谦益给黄宗昌的《恒山游草》序中道:“上官子兰之馋黄宗庠手迹屈原,疏斥之不用而已,非如今之曲杀之也,东海君之托于游也,澹荡其迹以解众也。”黄宗崇有儒者风范,矩步翔行,面目白皙,若神仙中人,能诗古文,
“文章一变以古意做新声,琢炼铿锵为二崂另开生面。”不过,黄宗庠、黄宗昌、黄宗崇在地方文坛地位很快被一个人超越,他就是黄宗庠的儿子黄垍。
黄垍,字子厚,黄宗庠第四子,康熙二年举人。清《即墨县志》赞誉他:“恬淡不慕荣利,坐卧图史中以自娱。”他书法出入晋唐,诗古文,词雄深雅健,下逮宋元词曲,无弗赡也
,主骚坛数十年,为同邑诗人之冠。在教育子弟学业上,黄氏家族采用”月课”的形式,将奖惩机制引入了教育。黄垍曾说:“
月一课焉劝其勤,警其惰,第其先后,而赏罚之,一是诸子弟胥奋然兴起,无敢后焉者。”在家族文化的熏陶之下,黄氏子弟发奋学习,人才辈出。康熙辛未探花黄叔琳在《黄氏诗抄》中作序中言:“自祖若父,以逮数世子孙,论忠说孝,孰诗执礼,一堂元气,笼罗万象。”
乾隆三十一年,黄簪世采各家藏本录成贴重新编辑《黄氏诗抄》,后加入黄玉衡的《二水山房诗集》和黄如瑀的《敦雅堂诗集》。黄如瑀,字禹执,号练江,嘉庆年间举人,
为黄氏第十五世。如瑀一生从事教育,先后主潍阳书院、青州云门书院,历任荣成、黄县教谕,一生授徒二十年,主书院八年,主要著述有《敦雅堂诗集》,兵部尚书初彭龄在序中赞道:“冲雅古澹,渊源于四中阁,而于四中阁外,别辟一径,如王家之有羲献,不禁跃然称异。”
十六世黄植,十七世黄守平也著作颇丰,他们在《清史稿。文苑》中皆有传。道光年间黄守平开始搜集编撰《黄氏家乘》,后又经过黄守平之子黄念晸、黄念昀、黄念曧协助整理,继之其孙黄肇(岳页)、黄肇颚进一步完善补充,并重新整理重抄,又经过黄肇颚之子黄象辕、黄象轼、黄象辕之子黄褒显的相继努力终于完成,历时一百二十八年。《黄氏家乘》共20卷,50余万字,手录永乐年间至1924年五百余年的家族史料,是一部研究明清历史极其重要的文献。其内容包括有关黄氏家族的诰敕、敕谕、奏章、褒封、恩荫、传记、年谱、著作、序言、题跋、祭文、告文、行述、表坊、碑记、墓表、墓志铭、书信、家业等。例如:黄培的《辞灵告文》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李自成破北京的情形,黄鸿中的《乾清宫侍宴恭纪》详细地记录了雍正三年雍正皇帝在他赴湖南学政前接见他的全过程。
黄守平一生嗜书如命,他笃好易经,除家藏外,广泛搜集,进行研究,用毕生精力“汇郑虞诸儒数十家言,以补宋儒诸说之所未备,未及行梓,往往求着锤门。”《易象集解》是黄守平用毕生心血完成的另一著作,共10卷,现存于即墨博物馆。道州何绍基在序中赞道:“先生之学易,融会诸儒,不立门户为足贵也。”
黄念昀,字炳华。黄守平之子,道光二十年举人。黄念昀读书刻苦,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德行高洁,极孚威望,后加候选知州,拣选知县,黄念昀对当时政治,心灰意冷,坚辞不就,以从教终其一生。黄念昀被聘任崂山书院院长并亲自执教达十七年之久,知县林溥总编同治版《即墨县志》,黄念昀为副总编。著有《崂山述游草》。
黄守平之孙黄肇颚也著述颇丰。黄肇颚从小就对崂山有深厚的感情,同治年间即墨修县志时,黄肇颚便负责采访,他走遍崂山的山山水水,收集大量崂山的诗词文艺。十年间他十次考察崂山,编成《崂山志续》十卷,后又加修补充,编成《崂山艺文志》二十四卷,全书共计40余万字,是迄今为止研究崂山最完备的资料。现存在即墨市档案馆。
黄象毂,字子轲,光绪十四年举人。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一,德军侵入即墨城,将圣像伤坏,并将仲子的双目挖去。这年春正是戊戌会试,黄象毂联名山东103人上疏《据实陈明,恳请代奏折》告发德兵毁即墨文庙圣像事,赴京会试的孔孟后裔也上疏声援,当日,光绪帝以“德人入即墨文庙毁圣像下问总署查问。”一时间,舆论哗然。此次上书其反帝爱国、救亡图存的影响迅速扩大到了全国,史称“第二次公车上书”,推定了戊戌变法的进程。象毂的这份奏章现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其事载在《清史稿-德宗本纪》里。
清朝灭亡之后,新文化运动席卷全国,人们对诗词的兴趣逐渐淡去,但是黄氏族人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出了位科学院院士-黄劭显。黄劭显,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从事野外地质工作。1944年,黄劭显三次赴贺兰山进行地质调查,在没有地形图的情况下,步行测画了二十万分之一北段地质图。又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贺兰山首次发现了铬铁矿,填补了中国矿种的一个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专门从事铀矿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我国研究第一颗原子弹供应原料。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铀料供应方面,黄劭显功不可没。黄劭显是中国铀矿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提出了多种铀矿成矿理论的新观点,对中国铀矿普查和第一颗原子弹的铀料提供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科学院院士)并入选《辞海》。
小结
即墨黄氏家族在明清期间,共考取了406名庠生,45名贡生,171名贡监,34名举人(含进士),8名进士,担任朝廷命官179人,其中11人的政绩载入《明史》《清史稿》。有百余人的事迹载入府、州、县志中。新中国成立后,
有科学院学部委员(科学院院士)1人,还有5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即墨黄氏,自明朝中期以来,在家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之下历经数百年而不衰,代代有贤达者。其秉承的正是“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家族文化。自五世祖以后,便留辉于史册。名誉自屈辱中显,德量自隐忍中大。面对着邻里的无端指责,黄正犯而不较;面对着严嵩的独断专权,黄作孚忠肝义胆;面对着鞑靼的入侵,黄嘉善威震三边,继而托三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在“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氛围下,后世子孙操同松柏,志贯金石。他们为前圣继绝学,为斯世开太平。天下有道,则以道殉身,天下无道,则以身殉道。修身则陈言而伏,静而正之;处事则去其骄吝,窒其欲忿;在朝则切民生之利病;在野则表风土之伟壮。即墨县志言:生乎其前为后人之楷模,生乎其后为前人之继躅。由此观即墨黄氏家族,可谓实至名归矣。
附录(一):建筑与文物
下书院
下书院位于石门山西麓幽谷,黄作圣、黄作孚创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这里三面环山,为绝佳形胜地。到了黄嘉善这一代,更加重视书院的建设和环境的适宜。他嫌下书院离山下村庄太近,为避农耕山樵之扰,在原址东上三里许之石门山主峰下再造房舍,白天读书,夜晚回原处就宿,故有上、下书院之称。后世黄氏子弟多就读于上、下书院,
佼佼者有:黄宗庠、黄宗昌、黄坦等。
玉蕊楼
黄宗昌弃官归里后,自言景慕康成郑公,在康成书院南侧筑玉蕊楼,隐居、课士、著述。清顺治初,聘明代进士、饶州知府、莱阳人张允抡来玉蕊楼授徒,达十年之久。张允抡在明亡后不愿出仕,在玉蕊楼与黄宗昌等文人诗酒唱和,引为知已。玉蕊楼为二层楼房,廊、亭宽敞,设计考究,院落门厅布局精致,峰峦环抱,溪水常流,古松修竹,景色幽邃。这里走出了顺治十二年进士黄贞麟、康熙二年举人著名诗人黄垍等若干人。玉蕊楼除作为授学之所外,时称“崂山七十二君子”的文人雅士也常汇聚于此。明朝逸臣在此悼亡国之情,抒发胸中郁闷,饮酒赋诗,自夕达旦。著名理学家流亭人胡峄阳、枣行人韩良辅等学人亦为常客,为学子们讲经论道,解惑释疑。明天启七年举人、莱阳人宋继澄,善古诗文,入清不仕,居即墨,与黄、蓝诸望族文儒之士在玉蕊楼始结诗社,墨邑诗坛为之一振。
镜岩楼
在崂山华楼、华岩两山之间,为黄宗庠所建。黄宗庠为明崇祯间进士,性恬淡,不乐仕进,遂在此处筑镜岩楼居之,自号“镜岩居士”,其诗有“千金买山陬,所惬在一泉”,即指此处。黄宗昌《崂山志》中记黄宗庠“作镜岩楼,读陶诗,临颜楷,断余事以自励。”
嗣后,黄宗庠第四子黄垍亦居于此。黄垍居镜岩楼时曾写山居铭曰:“崂峰万叠,下临沧海之隅,有田一区,中有幽人结茅为居,笠雨蓑云,以佃以渔,弹琴歌风,其乐只且,佩玉鸣琚,登彼石门,与天为徒,优哉游哉。”
准提庵与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崂山东麓返岭后村西那罗延山半腰,依山面海而建,它的建立与即墨黄氏家族有着渊源关系。它本是即墨城“准提庵”的下院,明万历年间黄氏将花园改建而成“准提庵”,其后人黄宗昌在明末时又创建“华严庵”未成,毁于兵燹,清初其子黄坦续建于今址,清顺治九年(1652)落成,始名“华严庵”,又名“华严禅院”,为崂山中现存唯一佛寺。清初重建后,宏伟典雅,为崂山古代建筑艺术之最,据传农民抗清英雄于七遗骨埋藏于寺前路西之塔院。
黄嘉善墓园
黄嘉善墓园是1956年7月12日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护古迹。它坐落在即墨城区东部的大庙山与舞旗埠山之间,坐西面东,占地约200亩。墓园中部以黄嘉善墓为中轴,修有东西向神道。神道东端建有四楹三间石坊门一座,坊额横镌“敕建佳城”四字,其上镌“御玺”二字,坊门前两侧各立华表一支。进坊门,神道两旁立有石像生四对,依次是石虎、石羊、石马、石人(翁仲),寓意着忠、孝、节、义四种美德,表示朝廷对有功重臣的褒扬。翁仲西为神道碑,记述着墓主人的生平和功绩,石像生的雕刻细致精美,造型生动逼真。1966年深秋,时值“文化大革命”的扫“四旧”运动,据参与挖墓的村民回忆:因冢丘过大,他们采取了一头挖的办法。黄嘉善墓属砖石结构的长方形竖穴墓。墓室下砌青砖,上压条石,俗称“石条锁口”,上口覆隔土板,刻七星北斗图。墓内少有积水,但棺木不朽,漆色犹新。墓内都有尸骨,但没挖出多少东西。只有黄嘉善墓室出铜扣两只,江夫人墓室出金簪一支,小儿媳墓室出凤冠一个,余者就是二百斤左右铜钉。黄嘉善不贪恋钱财,《感怀》诗充分地流露出他的这种品格:“十年奔走一飘蓬,可奈愁肠处处同。未解逢迎从宦拙,何嫌乡里笑官穷,黄金阅世随波里,白璧投入按剑中。鸡肋而今频自厌,已将心事属冥鸿。”
册府元龟
华严庵建有古朴典雅的藏经阁。阁内藏清顺治九年(1652)刊《大藏经》1部7200卷、元人手抄本《册府元龟》1部142册,共计1000卷。另外还有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手书条幅、于七画像等。1957年,经郭沫若鉴定,华严寺内的《册府元龟》是存世最早的版本,也是海内孤本,为国宝古籍。现为青岛博物馆镇馆之宝。
妙法莲花经
《妙法莲花经》原藏于黄氏家庙准提庵,1951年收入文物管理部门。经过文物专家启功,史树青等专家鉴定认为北宋时用金银写经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空前发现,书写经文的瓷青纸是宋代特制的名纸。这是迄今能见到的最早最精致的制品,因而确定为国宝文物,现为即墨博物馆镇馆之宝。
明初拓淳化阁贴
《明初拓淳化阁贴》有明代书法家祝允明的序,文征明的题跋,董其昌,王志钊,卲桓的印记。1950年捐出,为国家二级文物。
黄嘉善行乐图
“黄嘉善行乐图”高1。57米,横宽0。67米,绢底,白环线纹明锦装裱。画像人物有二,黄嘉善身穿蓝色长袍,头戴黑色高帽,脚穿朝靴,左手捋须,右手垂下,立前凝视。童子手捧书画,侍奉左右。远处苍松悬崖,桃花流水。上着画家吴钺的印记,为国家一级文物。
黄宗昌画像
此画像为黄宗昌弹劾温体仁之前所画,弹劾首辅之前,自知凶多吉少,作画像以纪念。现存于即墨博物馆。
黄培画像
黄培画像解放后被山东文物管委会借阅,至今未换,借条至今仍在,现存于山东博物馆。画像上黄培立于青松之下,画上有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题写的赞诗。
于七画像两幅
一幅是于七七十岁所画,像赞曰:卓锡东海,戎秉南山。六度无缺,万行常圆,祖怀密藏,彻底掀翻,住世七十,首功华严。第二幅为于七九十岁所画。这两幅画原存于即墨准提庵,现第一幅存于青岛博物馆,第二副存于烟台博物馆。
其他重要的书籍文物有
《黄嘉善万历十九年诰命》现存即墨博物馆。《含章馆诗集》现存于山东博物馆。《黄氏诗钞》现存于青岛博物馆《黄氏家乘》现存于山东图书馆。《黄氏家乘约编》现存于山东图书馆。《易相集解》现存于即墨博物馆。《崂山志续》现存于即墨档案馆。《崂山艺文志》现存于山东图书馆。《千字鉴略》现存于即墨博物馆。《黻亭文集》现存于山东博物馆。《黄象辕日记》
现存于即墨博物馆。黄念昀手书条幅现存即墨博物馆。黄象辕手书条幅现存即墨博物馆。
附录(二)清《即墨县志》所录黄氏表坊、艺文等
表坊
秋闱继美坊,在县治东为黄作孚黄嘉善立。春榜传芳坊,在县治东为黄作孚黄嘉善立。恩荣坊,在县治西为进士黄作孚立。进士坊,在县治东门外为黄嘉善立。总督三边坊,在县治西为黄嘉善立。太保坊,在县治南为兵部尚书黄嘉善立(据说为王铎书额)。四世一品坊,在县治东为赠太子太保黄昭黄正黄作圣太子太保黄嘉善立(据说为董其昌书额)。佳城坊,在城东五里为尚书黄嘉善立。自明亡后不再立牌坊,黄宗昌、黄培等认为身为汉人,立之有负明廷,后人继之。
入乡贤祠
高平县知县黄作孚;柱国少保兵部尚书赠太保黄嘉善;山西道监察御史巡按湖广黄宗昌;清朝庠生黄基。
艺文
同治版《即墨县志》艺文志中记载有黄氏家族著述5篇,序1篇。黄嘉善,万历版《即墨县志序》;黄宗昌,《纠无行词臣疏》《纠矫伪疏》;黄作孚,《重修八腊庙记》;黄垍,《天井山记》;黄鸿中,《邑侯康公入名宦记》。另录入黄作孚、黄嘉善、黄宗昌、黄宗庠、黄宗臣、黄宗扬、黄宗辅、黄宗崇、黄垍、黄坦、黄壎、黄贞麟、黄体中、黄宏世、黄凤文、黄守缃、黄守和、黄守平等人诗词30余首。
附录(三)黄氏家族科举、功名、著述统计表
即墨黄氏进士表格
进士姓名 |
中进士年龄 |
中进士时间 |
职务 |
黄作孚 |
38 |
嘉靖三十二年陈谨榜 |
高平知县 |
黄嘉善 |
29 |
万历五年沈懋学榜 |
兵部尚书,上柱国太保 |
黄宗昌 |
36 |
天启二年文震孟榜 |
山西道监察御史 |
黄宗庠 |
45 |
崇祯十六年杨廷鑑榜 |
|
黄贞麟 |
26 |
顺治十二年史大成榜 |
户部郎中 |
黄鸿中 |
59 |
康熙五十七年汪应铨榜 |
侍读学士,左副都御史 |
黄敬中 |
45 |
康熙四十八年赵熊诏榜 |
南阳知府 |
黄焘世 |
23 |
康熙五十二年王敬铭榜 |
大理寺右评事 |
即墨黄氏举人表格
举人姓名 |
中仕年龄 |
中举人时间 |
职务 |
黄作孚 |
31 |
嘉靖二十五年 |
高平知县 |
黄价善 |
28 |
万历四年 |
兵部尚书,上柱国太保 |
黄宗昌 |
29 |
万历四十三年 |
山西道监察御史 |
黄宗扬 |
25 |
万历四十年 |
推官 |
黄宗灏 |
37 |
万历三十七年武举 |
未知 |
黄宗庠 |
38 |
崇祯十年 |
|
黄宗臣 |
32 |
崇祯十三年 |
|
黄 垍 |
35 |
康熙二年 |
|
黄贞麟 |
25 |
顺治十一年 |
户部郎中 |
黄大中 |
29 |
康熙十六年 |
武康知县 |
黄彦中 |
? |
康熙三十五年 |
武定州学政 |
黄鸿中 |
52 |
康熙五十年 |
侍读学士,左副都御史 |
黄理中 |
62 |
雍正元年 |
涿州知州 |
黄敬中 |
29 |
康熙三十二年 |
南阳知府 |
黄克中 |
47 |
雍正元年 |
利津县教谕 |
黄奭中 |
32 |
康熙五十九年 |
黄陂知县 |
黄靖世 |
25 |
康熙五十二年 |
宁洋县知县 |
黄焘世 |
21 |
康熙五十年 |
大理寺右评事 |
黄仁世 |
|
雍正十年 |
长宁县知县 |
黄芳世 |
48 |
乾隆六年 |
京山县知县 |
黄垂世 |
30 |
乾隆三年 |
拣选知县(可能未任) |
黄立世 |
27 |
乾隆十八年 |
潮阳知县 |
黄玉瑚 |
41 |
乾隆三十六年 |
溧阳知县 |
黄如瑀 |
37 |
嘉庆三年 |
黄县教谕 |
黄 榛 |
34 |
乾隆十五年 |
拣选知县(可能任) |
黄守绪 |
34 |
嘉庆九年 |
拣选知县(可能任) |
黄寿豹 |
|
道光二十三年 |
直隶州知州 |
黄念昀 |
40 |
道光二十年 |
钦加知府衔赏戴花翎(未任) |
黄念综 |
|
同治三年武举 |
未知 |
黄承雘 |
23 |
咸丰八年 |
长山县教谕 |
黄肇𩓥 |
32 |
咸丰二年 |
历城教谕 |
黄肇黉 |
|
光绪二年 |
未知 |
黄象轸 |
35 |
光绪元年 |
德州学正 |
黄象毂 |
32 |
光绪十四年 |
候选教谕(未任) |
即墨黄氏未中举者历任表(仅列七品以上)
姓名 |
科别 |
历任 |
黄宗瑗 |
荫封 |
刑部郎中 |
黄 奎 |
贡生 |
正定府同知 |
黄 培 |
荫封 |
锦衣卫都指挥同知,金吾将军,提督九门 |
黄 坦 |
贡生 |
浦江知县 |
黄贞固 |
贡生 |
西城,中城兵马司指挥 |
黄贞乾 |
贡生 |
内阁中书舍人 |
黄贞泰 |
贡生 |
镇江知府 |
黄统中 |
贡生 |
万州知州 |
黄致中 |
贡生 |
刑部员外郎 |
黄绳中 |
贡生 |
揭阳知县 |
黄道中 |
贡生 |
嵊县知县 |
黄簪世 |
贡生 |
顺天府粮马厅通判 |
黄相世 |
贡生 |
胶州营城守把总 |
黄保世 |
贡生 |
蓝田县知县 |
黄如璐 |
贡生 |
定远县知县 |
黄守洪 |
贡生 |
云骑尉 |
黄君复 |
贡生 |
奉政大夫(具体职务不明) |
黄肇芝 |
贡生 |
文林郎,警察厅警正 |
黄广胜 |
贡生 |
武德骑尉 |
黄象冕 |
贡生 |
即用知县 |
黄象鹤 |
贡生 |
无为州州同 |
即墨黄氏著述表
姓名 |
著述 |
黄作孚 |
讱斋诗草一卷 |
黄嘉善 |
抚夏奏议八卷,总督奏议四卷,大司马奏议 |
黄宗昌 |
奏疏三卷,崂山志二卷,恒山游草一卷 |
黄宗甫 |
质木斋诗集一卷 |
黄宗庠 |
镜严楼诗集一卷 |
黄宗臣 |
澹心斋诗集一卷,四警编四卷 |
黄 培 |
奏草一卷,含章馆诗集 |
黄宗崇 |
石语亭集一卷 |
黄 坦 |
秋水轩诗集二卷 |
黄 壎 |
友晋轩诗集一卷 |
黄 塽 |
修竹山房诗集一卷 |
黄 垍 |
白鹤峪集十八卷 |
黄 堣 |
栗里诗草一卷 |
黄贞麟 |
快山堂诗一卷 |
黄鸿中 |
容堂集一卷 |
黄克中 |
涵清馆诗一卷 |
黄体中 |
来山阁诗一卷 |
黄统中 |
即墨人物考一卷 |
黄立世 |
四中阁诗稿,柱山诗话 |
黄玉瑚 |
白石山房诗稿二卷 |
黄玉衡 |
二水山房诗稿 |
黄如瑀 |
敦雅堂诗稿一卷 |
黄 植 |
论语汇说,学庸记疑,孟子析疑,周易浅说,水湄草堂集十二卷 |
黄芳世 |
偶存集一卷 |
黄恩世 |
南游草一卷 |
黄如鑑 |
雜談三卷 |
黄如钧 |
庐赋诗稿一卷 |
黄如琯 |
劳劳亭诗草一卷 |
黄 榛 |
漪园文存一卷 |
黄如璨 |
北渚诗草一卷 |
黄如玢 |
也可居诗草一卷 |
黄如珂 |
柿叶书屋诗草一卷 |
黄守恪 |
虚斋日记 |
黄守和 |
四书会考二十四卷,周易集解十卷,劳山诗乘十六卷,梦华新录十二卷,紫藤居诗草二卷,北游草一卷 |
黄守平 |
易象集解十卷,千字鑑略一卷,黄氏家乘二十卷,漱芳园诗一卷 |
黄凤文 |
篆叶山房诗稿 |
黄守缃 |
箱山诗稿一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