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宗亲网>人物

 

伯益考略

 

来源: 乐地寻根网

作者:陈 新

 

  伯益,《尚书》称益,《史记》称大费、柏翳,又称伯翳,《世本》、《汉书》称化益、伯益。传说伯益是虞夏时期著名东夷部落首领。舜时为“虞”,即掌管山林的官,佐禹为辅平水土,因功受舜赐姓嬴氏,授土嬴国,“妻之姚姓之玉女”,为秦、赵等姓始祖。禹立而“举益,任之政”,禹崩时“以天下授益”。但经过一场夺权斗争,禹子启代益践天子位,由此天下从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伯益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一位悲剧英雄人物。由于“近四十年的考古收获,为先秦史中过去认为是‘传疑’的不少问题提供了物证,使之成为信史。”【1】伯益在历史上实有其人。

 

一、伯益的身世

 

  伯益的身世,《史记·秦本纪》一文有详细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女惰织,玄鸟损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司马贞《索隐》云:“女惰,颛顼之裔女,吞钇子而生大业。其父不著。而秦、赵以母族而祖颛顼,非生人之义也。按:《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其祖也,则秦、赵宜祖少昊氏。”张守节《正义》云:“《列女传》云:‘陶子生五岁而佐禹。’曹大家注云:‘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按此即知大业是皋陶。”
  上载伯益之父为大业,母曰女华,祖父不知谁何,祖母女惰,乃颛顼裔孙女。颛顼当是伯益的外高祖。《正义》引《列女传》曹大家注推断大业即皋陶,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亦有是说,但此说多为近、今学者所不取。司马迁掌握先秦史料较多,若大业即皋陶,不能没有明示,如“大费……是为柏翳”就非常明确。所以伯益后裔不祖皋陶,而以母族而祖颛顼。

  1986年5月3日《文汇报》报道:“陕西风翔发掘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石磬上刻有标准的大篆古文铭文:“天子□喜,龚(共)赵(桓)是嗣,高阳有灵,四方以鼐”。 【2】“高阳”为颛顼号,从而证明秦族确为颛顼后裔。
  上引《索隐》云“秦、赵宜祖少昊氏。”昊,又写作□,故又有伯益出自少昊之说。《史记·封禅书》云:“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为诸侯。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峙,祠曰帝,……”《说文·女部》:“嬴,帝少昊之姓也。”段五裁注:“又按伯益嬴姓。其子皋陶偃姓。”《通志·氏族略》:“秦氏,羸姓,少昊之后也。……或曰,伯益佐舜,赐姓羸氏。”《日知录》卷二十三:“秦、赵、梁、徐、郯、江、黄、葛、麋、嬴姓也,自少昊。”《左传·昭公十七年》云郯子之祖即少昊挚。史载少吴曾代黄帝而有天下,号曰金天氏,以鸟名官,是以凤鸟为图腾的东方部落联盟首领。伯益祖母女俏因吞玄鸟陨卵而生伯益之父大业的传说,正是暗示伯益亦为鸟图腾氏族后裔。“玄鸟’’即“燕”,《说文·燕部》:“燕燕,玄鸟也。”伯益又名伯翳,”翳通□即,翳鸟,为凤凰类大鸟。《山海经,海内经》:“有五彩之鸟,飞蔽一乡,名曰翳鸟。”《离骚》:“驷玉虬以乘□兮”,“乘□(翳)”,郭沫若译为“以凤凰为车”,翳即指凤凰。伯益曾“佐舜调驯鸟兽”,伯益长子大廉为“鸟俗氏”,大廉十世孙“蜚廉”也是以鸟为名,释为“龙雀”。故可推知伯益也是以鸟为图腾的一支。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说:“《秦纪》称秦之先颛顼孙女修生大业,大业生大费,是为伯翳,其言甚晰。女修乃高阳(即颛顼)之裔女,而适少吴之后大业之父,大业父不著;伯翳即伯益。”伯益及其后裔以少吴为男性祖先当属有据。
  伯益出于颛顼,又出于少昊既明,而伯益则是舜赐嬴姓的始受姓者。而和伯益同时或稍早的皋陶,与伯益虽非父子关系,但亦出于少昊无疑。《世本校辑》云:“皋陶出自少昊,其后为六,偃姓”。《帝王世纪》云:“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赐以姓曰偃。”孟世凯先生考证:“偃即燕之后起字,甲骨文中燕字象形,西周金文作匿。故偃姓也是以鸟为图腾的氏族,皋陶族出自少昊部落相当是可信的。”【4】

 

二、伯益的里籍

 

  伯益为东夷部落首领,其具体生息地望从先秦典籍及后人研究成果中可以窥见一些信息。伯益既然出于少昊和颛顼,因而欲知伯益生息地望,应该首先探讨少昊、颛顼的祖籍。据《史记·周本纪》《正义》载:“《帝王世纪》云:‘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穷桑在鲁北,或云穷桑即曲阜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少昊氏有四叔,……世不失职,遂济穷桑。”《左传·定公四年》:“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之墟。”杜预注:“少□墟,曲阜也,在鲁城内。”上引“穷桑”是个重要地名,穷桑是黄帝、少昊、颛顼的第一国都,穷桑的地望在鲁北。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引《泗志钩沉》云:“穷桑在鲁北泗水之阳,循水北山南而东,数十里皆穷桑地”【5】。“泗水之阳,山南水北”即今山东省新泰市、泅水县、宁阳县交界一带地区。据《大戴礼记·帝系》云颛顼的父亲昌意“降居若水”,又《吕氏春秋·古乐》云:“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空、穷古同音通用,空桑即穷桑。王献唐先生从古文字学考证认为,古人多将桑水讹变为若水,又桑、泗一音之转,疑古桑水即今泅水 【6】。王献唐先生又云:“穷桑地在曲阜,曲阜、费县接壤,古之颛臾,即在此一带。高阳居处颛臾,因以地名呼之,字作颛顼,颛顼与空桑同在一方,故曰‘实处空桑’。举地名为号,乃古人常例,迄今犹然。否则颛顼一词,不得其解也”【7】。以上可证颛顼本生在汶、泗,长在汶、泗,在汶水之阴、泅水之阳的穷桑登帝位。上引“曲阜”即今曲阜市,是炎帝、黄帝、少昊的国都,《左传》称“少昊之墟”,今曲阜市以东八里有少吴陵。少昊生在黄帝的国都穷桑,并在穷桑发迹,又都曲阜。石泉在《古文献中的“江”不是长江的专称》一文中认为,古四渎之“江”当是今鲁南、苏北之沂河。因而青阳即少昊降居江水,即今曲阜以东之沂水,与少昊都曲阜相合。皋陶为少昊之后,亦是曲阜偃人。偃即奄,王献唐先生考证:“古之奄,即今泅水治南奄山一带,其东南十二里有东西皋里,相传为皋陶故乡”【8】。据以上可证,曲阜一带是鸟图腾氏族部落的发祥地。伯益男性始祖少昊、女性始祖颛顼,均生息并建业于泰山之阳的汶、泗和今曲阜一带,因而伯益当与乃祖同根,或距汶、泗和曲阜不远。伯益一名大费,今本《竹书》称费伯,推考伯益必起于费地。《史记·秦本纪》云“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日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故知伯益之后大廉一支迁徙中原,若木一支则留居东夷世守费地,以费为氏。《左传·僖公元年》“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之费是也,春秋时的鲁国季氏费邑在今费县西北,距曲阜仅约70公里。费又作费、胖,知费即伯益出生和初起之地。据《史记·秦本纪》云:“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赢。”’《秦始皇本纪》云:“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尝有勋于唐虞之际,受土赐姓。”《越绝书》卷三云:“益与禹臣于舜,舜传之禹,荐益而封之百里。”上云“赐姓”即“舜赐姓嬴氏”;“有土”、“受土”、“封之百里”即伯益当有封地。所谓“封”地,应是加入部落联盟并得到联盟承认和保护的氏族领地以及氏族领地的扩大。伯益的封地,据《绎史》卷十二引《竹书纪年》云:“帝启……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这条史料恐出于后人臆测,伯益“受土赐姓”当属同时,应在治水成功之后,与禹同时受封于舜。到帝启二年,伯益已经不在人世(详后),故“出就国”的“费侯”必非伯益,疑或伯益之子若木“实费氏”。《通志·氏族略》云“伯益佐禹有功,封其子若木于徐,……子孙以国为氏。”若木封徐与司马迁“若木,实费氏”相悖,因而被封于“徐”者亦非若木,应为若木后人。一说“若木封邑:徐’,实即:费”, 【9】。《太平寰宇记》卷十六“泗州”引《都城记》曰:“伯益有二子,大曰大廉,封鸟俗氏,秦为其后也;小曰若木,别为费氏,居南裔为诸侯,至夏氏末,其君费昌去夏归商,佐汤伐桀有功,人为卿士,……汤更封费氏之庶子于淮泗之间徐地以奉伯益之祠,复合为伯,使主淮夷。”这条史料证明若木居费为费侯,世守费地,为费氏;若木玄孙费昌庶子则封于徐明矣。然而云若木居费又称“居南裔”者,应该相对“北裔”而言,那么“北裔”是为何地?《路史·后纪七》云:益“能驯鸟兽,知其语言,以服侍虞夏,始食于嬴,为嬴氏。”“始食于嬴”即伯益初封于“嬴”,即上文所谓“有土”、“受土”、“封之百里”是也。“嬴”即见于先秦史籍的“嬴邑”。《春秋·桓公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杜注:“嬴,齐邑,今泰山嬴县。”《左传·哀公十一年》:“为郊战故,公会吴子伐齐。五月,克博,壬申,至于羸。”《左传·哀公十五年》:“公孙宿以其兵甲人于嬴。”杜注:“嬴,齐邑。”《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之齐,止于嬴。”焦循正义:“赢,齐南邑。”上载春秋战国嬴邑,曾被齐国领有,位在齐、鲁交界地区,即秦所置嬴县,汉、魏、晋、宋、后魏、隋因之,唐贞观元年省入博城。东汉建安年间,曹操曾因泰山郡界旷远,作为权时之宜,表奏“可分五县为嬴郡”【10】,荐麋竺领嬴郡太守。苏廷光先生考证嬴邑是“古嬴国的所在””。何光岳《东夷源流史》考“嬴邑”为“伯益的所在地”。察先秦地名,“嬴”地仅此一处。伯益赐姓嬴,郑樵《通志·氏族略》云伯益“因所居于嬴,故因生以姓”,故嬴即伯益的封地嬴国,故址在今山东莱芜市羊里镇城子县村。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从春秋到隋标注甚明。古嬴国地处泰山之左,左前与古牟国毗邻,正南遥对古穷桑、偃(奄)、颛臾、费、郯等故都,与“南裔”费地直线距离120公里,正是伯益及其乃祖乃宗肇始的历史文化名区。

 

三、伯益的事迹

 

   伯益是距今删多年前虞夏时期的一位著名氏族部落联盟领袖,在历史上曾立下了不朽功勋,与尧、舜、禹、皋陶一样是彪炳千秋的古代英雄。

  《列女传》云伯益“生五岁而佐禹”显然有些夸张。《鬻子》云:“昔者帝颛顼,年十五而佐黄帝”,《帝王世纪)云:“帝喾高辛氏,……年十五而佐颛顼”,因而疑伯益“五岁”当系“十五岁”之误。但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伯益在尧时即被举用为官:□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捶、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据《尚书?舜典》记载,尧崩,三年之丧后,舜在尧的太庙召开的第一次大会上,就根据推荐又让伯益作“虞”官,负责掌管山丘草泽的草木鸟兽。据《五帝本纪》及《夏本纪》记载,舜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天子位,在帝位三十九年而崩。三年之丧后,禹践天子位。禹在位十年而崩于会稽,遂“以天下授益。”这样算来,伯益仅在舜帝时就为官三十九年,舜崩后包括三年之丧又实际伴禹任政十三年。“禹崩,传位与益。益服三年”【12】,禹崩后又有三年之丧,伯益又实际执政三年。除去尧举用的时间,伯益从舜以来合计为政共五十五年。
  伯益在掌管山林时,天下已是“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13】。而山丘之上草木繁茂,鸟兽虫蛇肆虐伤人,因而大禹在与伯益治水时“行山□木,与益予众庶稻鲜食”【14】,即把稻粮和新杀的鸟兽肉送给百姓。《孟子·滕文公上》云:“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大概由于伯益从其先祖就以鸟为图腾,又因伯益掌管山林和佐禹治水之时,屡屡和鸟兽打交道,熟悉了鸟兽习性,积累了丰富经验,具有了调驯鸟兽的科学知识。
  伯益佐大禹治水凡十三年,栉风沐雨,苦辛万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史记·夏本纪》云:“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舜)命,……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人。”《帝王世纪》云禹“手足胼胝,故世传禹病偏枯,足不相过。至今巫称‘禹步’是也。”《吕氏春秋·求人》云禹治水“至劳也。得陶(皋陶)、化益(伯益)……五人佐禹,故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伯益佐禹一改鲧治水的教训,大胆采用疏导的方法,“掘地而注之海”【15】,即疏通河道,让四溢的河水流向大海。在鲁西北平原包括今河北省东南部重点疏通整修了黄河下游九条支流,即《禹贡》所说“导河,北播为九河,人于海。”后又挥师南下,在鲁西北平原南部,重点疏导了济水、漯水、泅水和沂水;同时治理了雷泽、大野泽和菏泽,还可能治理过苏北的淮水”。禹与伯益治水十三年的辛劳终于实现了“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系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17】。大禹治水是靠了以禹为首的领导集团和千军万马的力量。伯益与禹同甘苦、共患难,以天下为己任,共建不朽功勋。故禹云“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以致舜对伯益大加赞赏,赐以皂旒,妻以姚女(舜氏族之女),赐姓嬴氏,使佐舜调驯鸟兽。《秦本纪》《集解》和《索隐》还记载了禹、益同时都被赐以玄硅。伯益佐禹治水确为我国古代一件辉煌史实,是古代劳动人民战胜大自然的伟大壮举。至今祖国各地遍布禹迹,特别黄河下游地区,山东禹城即为大禹、伯益等治水驻扎指挥遗址之一。
  上文曾已说明,伯益佐舜调驯鸟兽是管山林和佐禹治水时与鸟兽打交道的科学经验总结。在上古渔猎时期,鸟兽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衣食不足,而且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将野生鸟兽经过驯化进行家养,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的殉葬猪头骨即可证明上说不谬。到了农耕时期,对于大型动物如牛马的驯化就不仅仅是为满足衣食需要,而是把牛马作为生产力从而协助人们进行运输或农耕。伯益或为我国最早的驯化牛马等大牲畜的专家。据《秦本纪》记载,伯益长子大廉实鸟俗氏,次子若木实费氏,若木玄孙费昌为商汤御,大廉玄孙盂戏、中为商太戊御。伯益后裔造父又以善御幸于周缪王,缨王以赵缄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周孝王时,伯益后裔非子好马及畜,孝王使主马,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号曰秦嬴。伯益及其后裔从夏以降就以善于调驯鸟兽、主畜、息马、善御而闻名于三代,实是因为得益于伯益之家传绝技。到春秋末年孔子时,“御”仍为六艺之一。牛马驴骡等大牲畜,直到上世纪末、不失为四千年农业王国的主要生产力之一而被载人史册,而伯益则是创造调驯和驾驭这些牲畜的专家,或为调驯和豢养家畜家禽的开山鼻祖。
  《周易·系辞》下第八云:“黄帝、尧、舜……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蜀汉谯周《古史考》云“黄帝作车,引重致远。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加马。”《史记·五帝本纪》云尧“彤车乘白马”。《尸子》又谓“尧素车玄驹”。似乎黄帝、少昊时引车已用牛,尧时已用马。然而《左传·定公元年》云奚仲始为车正,汉陆贾《新语·道基》又云禹治水时“川谷交错,风化未通,九州隔绝,未有舟车之用以济深致远,于是奚仲乃桡曲为轮,因直为辕,驾马服牛,浮舟杖帧,以代人力。”正可证舜时命伯益调驯鸟兽,牛马始驯服;禹时奚仲作车,故禹治水时得以“驾马服牛”。
  史载伯益是“井”的发明者。《淮南子·本经训》云:“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吕氏春秋·勿躬》也说“伯益作井”。井的发明就象耒耜的发明一样,是开启四千年农业王国文明大门的锁钥,是生产力的一次解放和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重大。井水对农田的灌溉和上古人们从游牧到定居的饮食起居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直到今天,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仍然息息相关。但《拾遗记》云:“昔黄帝伐蚩尤,……地掘深百尺犹未及泉”,似乎凿井始于黄帝。《高士传》云:“帝尧之时,……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故王充曰:“尧时已有井矣。……非益凿井,龙登云也”【18】。又《史记·五帝本纪》:“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至今世传“舜井”。井的发明附会于伯益,或凿井之术始自尧、舜,成熟于伯益。“在黄河流域很早就流传着大禹疏九河和伯益发明凿井技术的故事。中原地区的河南汤阴白营、河北邯郸涧沟以及洛阳矬李遗址都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最早水井”【19】。故晋郭璞《井赋》云:“益作井,龙登天;凿后土,洞黄泉。”北齐张耀《井赋》云:“……惟斯井之肇作,实伯益之所营尔”【20】。
  伯益不仅是一位实干家,而且是一位政治家。伯益的治“国”思想就是在今天看来电仍然具有进步意义。《尚书·大禹漠》载有舜、禹和伯益的一段对话,兹抄录如下:
  益曰:“都!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禹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弗百姓以从己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众所周知,传说中的舜是一个出身微贱而且圣明的部落联盟首领,四千多年后仍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楷模。但伯益作为舜的臣下,话中对舜不但没有溢美之词,而且旨在规谏,切中要害。他建议舜要以尧为榜样,治理天下要深谋远虑、罔失法度,不要放纵游玩、过分享乐;用人要用贤去奸,思虑宽广,处事要心系百姓、顺从民愿;只要坚持实行,不怠不荒,就会一呼百应,天下大治。伯益胸怀天下,心系百姓的治“国”思想是值得后世敬佩的。
  《大禹谟》还记载了伯益以德政降服三苗的故事。舜时三苗不尊循教令,舜着禹前往讨伐。三旬过后,三苗仍然不服。益辅佐禹并建议说:“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曼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诚感神,矧兹有苗。”伯益的意思是说,只有德才能感动老天,有德,无论多远的人都会来归服。自满会招致损害.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规律。当初,舜帝在历山耕作,来往田间,每天对着天空大声号啕哭泣,对于父亲和继母宁可自己背着不孝的罪名,招来邪恶的名声。舜恭敬地事奉父亲瞽叟,有事见他时,一副恭敬畏惧的样子,瞽叟也确实和顺了些。至诚能感动神灵,何况这个三苗呢”!于是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回军队。舜帝广施文明德治,舞干羽于两阶,七十天后三苗归服。

  《山海经》传为伯益所作。据西汉刘秀(歆)《上〈山海经〉表》云:“伯益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著《山海经》”。《吴越春秋》卷六云:禹“遂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东汉王充《论衡·谈天》:“禹之治洪水,以益为佐。禹主治水,益主记物。极天之广,穷地之长,辨四海之外,竟四山之表,三十五国之地,鸟兽草木、金石水土,莫不毕载”:又《说日》:“禹、益《山海经》言日有十”。清马埔《绎史》卷十一云:“至如《山海》志怪,太史公所不敢言,然诸子类多称述,后世所有奇诡灵异,往往指为禹迹,号曰神禹,岂有由乎厂袁珂先生在《山海经全译?前言》中写道:“古时学者大都认为《山海经》是夏禹、伯益所作,这诚然是无稽之谈。但也不能说此书和他二人毫无关系。我曾为文说明传说中的禹、益(尤其是禹)虽非《山海经》的直接作者,但书中的主要内容,仍有可能是由原始社会末期酋长而兼巫师的禹、益口述而世代相传下来的,否则此书的作者便无由附会到二人的身上。有了这一因由,故尔《山海经》一书才能保存古神话多学科的形态如此完整。”由此看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山海经》一书虽非伯益亲手所写,但由于伯益佐禹治水和主管山林时精心留意并积累各学科知识,经与禹创意和口述,才得以使《山海经》整理成书并流传下来。笔者以为,《山海经》一书百科资料的□摭汇集,若非走遍祖国名山大川,且经十数年之精心采撷,博闻强记,难能使《山海经》包罗宏富,故此任非伯益莫属。说伯益是《山海经》的第一作者,伯益应该当之无愧。

 

四、伯益的命运

 

  在原始社会末期,所谓“天子”实际是由部落酋长会议推举产生的部落联盟军事首长。
  依照部落联盟时代的制度,军事首长通常有正、副二职,正职出缺时由副职继任。尧时以舜为副,舜时以禹为副,禹时则以皋陶、伯益为副【22】。

  《夏本纪》云:“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而后举益,任之政。”伯益在禹时是实际上的部落联盟军事首长副职,由于禹在治水时积劳成疾,所以伯益被授予很大权力,“任之政”,就是把联盟整个事务交与伯益主管。禹崩时“禹荐益于天””,“以天下授益”,“传位于益”,伯益在禹死后已是实际上的部落联盟领袖了。然而《夏本纪》云:“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司马迁以上所云,可能是受了《孟子·万章》“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的影响,仍然尊从禅让说。上文已经提及,伯益在舜、禹两代已实际从政五十五年,以其忘我的牺牲精神建立了不朽功勋,已为朝野共知,怎么能说是“佐禹日浅”禹、益都是舜时股肱老臣,伯益至少从青年时期就伴禹用事,五十多年来,伯益一直是禹的得力助手,受到禹的充分信任,否则何能以天下授益?按《夏本纪》记载,禹也属颛顼一支:“夏禹,名曰文命。……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如上说不谬,益按母族与禹同出颛顼,血缘关系至近。
  综合各种史料分析,禹死后曾发生一次争夺权力的斗争,伯益的帝位实际上是被夏启篡夺去的。《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云:“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战国策·燕策一》云:“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屈原在《天问》中说:“启代益作后”,即夏启想取代伯益而作国君。《晋书·束哲传》引《竹书纪年》也云:“益干启位,启杀之”。实际上,这时启的势力已经很大,已经具备了夺取天下的能力,为篡夺伯益的政权,启和启党竟然把伯益杀害了。
  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说:“世袭继承制在凡是最初出现的地方,都是暴力(篡夺)的结果,而不是人民的自由许可。”伯益所处的时代,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嬗变的重要历史时期,新兴的奴隶主阶级已如成熟于母体的婴儿,临幸天下已势不可挡,不可能再让伯益维持原始社会的首领地位。启和启党的势力正是新崛起的奴隶主阶级的代表。暴力斗争的结果使伯益成了原始社会的“末帝”,伯益的失败客观上充当了新兴奴隶社会诞生的助产婆。

 

五、伯益的后裔

 

  《秦本纪》载舜对伯益说:“尔后嗣将大出。”伯益六世孙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六世孙孟戏、中衍为太戊御。伯益十世孙中谲在西戎,保西垂。十一世孙蜚廉父子事殷纣,助纣为虐。十三世孙孟增幸于周成王。十五世孙造父幸于周缪王,为御,因功封赵城,造父族由此为赵氏。十七世孙非子为周孝王息马,分土为附庸,邑之
秦,使续嬴氏祀,号秦嬴。二十二世孙秦襄公攻戎救周,护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赐以岐以西之地。二十七世孙秦缪公用百里奚,称霸诸侯。四十一世孙秦孝公用商鞅变法,都咸阳,天子致霸,诸侯毕贺。四十六世孙秦始皇嬴政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帝国。伯益后世可谓显矣!
  《秦本纪》云,伯益次子若木的玄孙为费昌,费昌为伯益六世孙,?费昌当夏桀之时”。夏桀为夏朝末世,按最新《夏商周年表》夏代积年471年,笔者以为伯益不会只传六世。伯益长子大廉的玄孙曰孟戏、中衍,孟戏、中衍亦为伯益六世孙,为太戊御。太戊是商王.从汤绌夏命建立商朝,至太戊(中宗)已传五代十王。从商汤到太戊应不少于百年,从伯益到
孟戏、中衍近600年间只传六世更属荒唐。另,伯益与禹为同时代人,如从禹代舜事起算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共1849年,从伯益到始皇嬴政四十六代,平均每代四十年有奇,亦与历史上平均每代三十年左右的常规不符。故司马迁所云“玄孙”若非“远孙”之义,则《史记》所记伯益后代世系有阙。
  《秦本纪》又云“太史公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其中除秦、赵为周代建立的国家外,其他的都相当古老。如运奄氏,即商朝的奄国,在今山东曲阜县。徐氏,即商朝的徐国,在今鲁南和苏北地区。终黎氏,也作钟离,在今安徽风阳县。黄氏,到周代为黄国,在今河南横川县。江,在今河南正阳县。他们活动的地区,从今山东直到河南东南部,在传说中的皋陶后裔北侧的一条弧线上。据说,皋陶是偃姓,伯益是嬴姓。偃、嬴一音之转,当是从两个近亲氏族部落发展下来的”。除上说之外,郯氏即古郯国,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莒氏即古莒国,
在今山东莒县;菟裘氏即古菟裘国,春秋时为菟裘邑,在今山东新泰市楼德镇。除白冥氏、蜚廉氏地望不详外,□鱼在河南原阳,将粱在江苏邳县。以上都是很古老的东夷方国,可证秦之先源于东方。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成果,夏代基本年代框架的估定,自禹代舜事起算,暂以公元前2070年作为夏的始年,也就是《夏本纪》所载“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始。十七年后舜崩,三年之丧后帝禹立,又十年后禹崩,三年之丧后启杀伯益自立。因而估算伯益当死于公元前2037年,寿在七十岁以上。伯益是原始社会让位于奴隶社会时的一位悲剧英雄。
  由于伯益距今久远,载籍史料多相抵牾,笔者鄙陋,难于详考,忝言如上,以就教于方家。
 

注释

 

【1】孟世凯:《皋陶和皋陶文化》,载《皋陶与六安》第二集,黄山书杜,1997年。
【2】转引自龚维英:《时皋陶及其啬族的族属和史实的辨识》,载《皋陶与六安》第二集。
【3】(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椎蜚廉,弄解鹰”,郭璞曰:“飞廉,龙雀也,鸟身鹿头。”

【4】孟世凯:《皋陶和皋陶文化》,载《皋陶与六安》第二集,黄山书杜, 1997年。
【5】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528页,488页,487页,483页,齐鲁书社,1985年。

【6】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528页,488页, 487页,483页,齐鲁书社,1985年。

【7】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528页,488页, 487页,483页,齐鲁书社,1985年。

【8】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528页,488页, 487页,483页,齐鲁书社,1985年。
【9】见柳方来《黄帝氏族在泰山及其族源初探》,载《嬴秦与莱芜》。
【10】《三国志·蜀书·糜竺侍》。
【11】《汶河流域的古代文明》,载《莱芜文史资料》第一集。
【12】《吴越春秋·卷六》。
【13】《尚书·益稷》。
【14】《史记·夏本纪》。
【15】《孟于,膳史公下》。
【16】见妄作璋《山东通史·先秦卷》59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早。

【17】《史记·夏本纪》。
【18】《论衡·感虚篇》。
【19】李罗力等:《中华历史通鉴·农业史卷》3792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四7年。
【20】见殿本《古今图书集成》电子版《坤舆典》第四十一卷《井部·艺文》,
【21】见江溉、钱宗武《今古文尚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22】参见张岂之、刘宝才等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3】《孟子·万幸上》。
【24】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114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