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宗亲网>人物

 

关埠镇下底村一品提督黄武贤的故事

 

来源:潮汕风情网

 

  黄武贤(1821-1898),关埠下底村人,是晚清时期的一位着名将领,曾追随曾国藩、左宗棠南征北战,官至一品云南提督。他军旅生涯三十多年,战功赫赫,清正廉明,秉公执法。任职和退官归家后都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潮阳民间称他为“黄大人”,下面所记的是有关他的几个故事。

 

一、探监救父


  黄武贤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又是弱房,故常受富家子弟欺压。有一次武贤到河里挑水,被富家子弟玩弄,投污物于桶中,武贤不满,欲与辩理却被斥责为好斗之徒。有一次,武贤的父亲遭恶棍欺侮,毒打致伤,也讨不到一个公道。一桩桩、一件件受屈辱之事,使武贤从小养成刚强的性格。他虽因家贫没能读书,却喜爱练拳习武。十六岁时,还学会木工,农闲时便肩挑工具箱,走村串寨,“箍桶”修理农具。
  道光二十八年春,下底村发生一桩盗窃案,武贤的父亲遭乡中土霸诬陷,牵连入案,囚禁于潮阳监牢。飞来横祸,使武贤一家即时陷入困境,武贤一面安慰母亲和其他家人咬牙挺住,一面争早夺晚“箍桶”挣钱,帮助家庭渡过难关。在这期间,武贤经常在夜间步行几十里路到潮阳监牢探望父亲。武贤的孝顺和坚强给狱官林本留下良好印象。有一夜,林本在睡梦中听见城隍老爷对他说,明日“黄大人”要来探监,要他好些侍候。林本心想,哪来的“黄大人”,但又不敢见罪神明,翌早便吩咐狱卒打扫卫生,备好茶水,准备恭迎“黄大人”。但等了一个上午,却不见有什么官驾到来。已过中午,才见来了几次的武贤。林本这时不免认真打量起眼前这个年轻人来,只见他身躯高大,臂粗膀圆,声似洪钟,行如虎步,两眼有神,真是一表人材 !林本不由想起梦中城隍老爷的吩咐,莫非这位后生兄就是未来的“黄大人”,不由得对这位探监人另眼相看起来。他客气地把武贤请进客厅,以茶款待,详细询问武贤父亲入狱的原因。当他知道武贤家庭困难,父亲又是受人诬害时,表示愿意帮忙,尽快了结此案。由于林本的出力帮助,县太爷迅速派人查明,武贤父亲纯属被人诬害,遂判其无罪释放回家。武贤对林本大爷的帮助十分感激,拜认林大爷为“义父”。

 

二、征战沙场

 

  武贤二十八岁那一年,也就是清道光二十八年,朝廷下令在全国征募兵员。
  武贤的义父林本,深知武贤胸怀大志,鼓励他从戎投军。但这时的武贤已有妻室,家人对他打算入伍并不支持。武贤志向已定,对父母妻子和兄弟说,我已拜过双忠圣王、灵山佛祖,所求都是吉签、胜卦,所去必定大吉大利,前程无量,你们尽可放心。家人见阻挡不得,也就同意武贤从军。武贤别了双亲、爱妻,应募入伍,开始了漫长的军旅生涯。
  这一去,就是33年的时间。开初,他在曾国藩属下的罗泽南湘团当一名士兵。几经征战,由于黄武贤智勇胆识过人,咸丰十一年被提升为浙江巡抚左宗棠部下的副总兵,隔年,又升任甘肃西宁镇总兵。同治十一年,武贤得到晋见皇帝和慈禧太后的礼遇,皇上赏赐他黄金锁一个、黄色战甲一领,并升任云南提督,掌管边防要地云南全省武装。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沙俄和英国先后入侵我国新疆,形势危急,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光绪元年,左宗棠奉朝廷之命率兵赴新疆抗击侵略。黄武贤也奉命前往。这时,刚好从家中传来母亲病逝噩耗。黄武贤以国事为重,没有回家治丧,而是日夜兼程直奔新疆前线。在新疆,黄武贤浴血奋战三年,终于与友军一起收复了天山南北失地,遏制了俄、英的侵略,为维护国土的完整做出了贡献。新疆凯旋,黄武贤被授封一品建威将军,加禄二级,封荫五代为官享爵,重回云南任提督。

 

三、清廉俭朴

 

  黄武贤位居高官,却清廉俭朴。他常以“食有饱不必珍,衣有暖不必丽,居有室不必华”的古训勉励自己和告诫家人,三十年的戎马衙门生活,总是粗衣淡饭,居旅简单。相传,黄武贤常在大营军门练书习字,他最应手的是“一身清正”四个大字,还把这四字刻为印章,作为座右铭勉诫自己。
  由于武贤的刚直清正,办事不徇私情,因而也得罪了一些同僚。有的甚至给朝廷写匿名信诬告他贪污军饷,勒索百姓钱财。同治皇帝对此半信半疑,为了弄清真相,遂派钦差到广东令都督孙岐春派人到武贤家乡进行调查。孙都督派人化装成卖卜相士,到下底村暗访。暗访的人看到黄武贤家里的人生活十分清贫,一家十余口三代人仍住着三间低矮的旧屋,陈设也十分简陋。黄武贤的夫人陈氏还是像普通农妇一样,饲猪织苎。孙都督如实地把这些情况上奏朝廷,澄清了诬告的不实之词。同治皇帝为了表彰黄武贤的清廉,特钦赐白银千两,给武贤在下底家乡建造官厅。武贤用这笔款项,建起了一座三厅相通,十二间平房相朝的住宅,他家人的居住条件才得到改善。
  后来,黄武贤告老归家,就住在这“官厅”里。有一次,丁日昌和方耀两人到下底拜访武贤,看到“官厅”气派不够,便由丁日昌向朝廷奏请给武贤将“官厅”扩建成“将军府”。丁日昌还动员方耀资助。后来方耀又从私田中割出榕江南岸“刺篮渡口”起至河腰村渡头共二百亩堤外江边咸水田给武贤作为私田。经过五年,即光绪十四年,“将军府”建成,匾名“建威第”。

 

四、怒斩亲子

 

  武贤在任云南提督期间,听闻儿子黄陈宝在家乡学业荒不求上进,决意将其召来身边,以严加管教。遂修书给陈夫人,将陈宝托来人带来云南。陈宝路过广州时,恰逢中秋节,与广东都督孙岐春之子孙宣荣一同上街游玩。两人来到珠江边,见江边停有一渔船,船上一少女十分美貌,竟上船将其调戏,遭少女之父斥责。黄陈宝和孙宣荣对渔父拳打脚踢,致成重伤。此事引起公愤。为解决事端,孙都督只得派人将此事告知武贤。武贤得知,迅速来到广州。经过调查暗访,弄清事实,知其子仗势欺人,十分恼怒,遂借孙都督公堂,亲审陈宝,并不顾众人劝阻,判子死罪,当众处斩。
  事后,武贤为抚慰夫人,派人请戏班将这件事编演了一出《义斩亲子》的潮剧。武贤专程回家乡下底村陪夫人观看这出戏的演出。他夫人看着戏中那个花花公子的胡作非为,气愤地说:真真该死 !武贤因势利导,问夫人说,如若这白鼻公子出在俺家,你看该死不该死?夫人说,俺家不会出这种人,纵然有也是该死!武贤满意地点了点头。待戏结束,武贤偕夫人回到家里房中,坐定之后,武贤才把戏中的花花公子就是黄陈宝,已被自己判斩的实情相告。夫人经受不住这突然刺激,当即昏倒,经抢救后才醒转过来,黄武贤再晓以大义:陈宝不肖,仗势欺人,败坏门庭,若不严加处治,怎服百姓 !我在朝廷为官,不能治家,焉能治国?武贤一席话打动了夫人的心,只怨恨儿子不肖,罪有应得。黄武贤仗义斩子,在同僚和民间引起轰动,无不赞颂他的严正无私和秉公执法。

 

五、不究前嫌

 

  黄武贤性格旷达,胸怀坦荡,他做了大官之后,不究前嫌,善待乡亲。黄武贤青少年在乡里受人欺侮,对此他总是一笑置之,他对家人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别人有错让其自责好了。”
  武贤任甘宁总兵时,家里人在祖祠前竖起旗杆以示荣耀,却被强房某某爷派人拆掉。武贤知道此事,修书对家里人说:这是小事一桩,不必与之计较。后来武贤升任云南提督,曾回乡省亲祭祖,某某爷得知武贤在潮州府受到隆重的接待,心中甚是惊怕,他一面派人把旗杆另行竖好,一面到武贤家中赔礼求情,当武贤的官船从潮州来到榕江“竹港渡头”时,某某爷还亲到渡口跪接,并向武贤认错。武贤拉着他的手说:“我们是乡里叔孙,何须行此大礼!”然后一起来到乡里,一起祭拜祖先。由于武贤不提旗杆之事,还把家中收藏的早年其父被强房毒打时的血衣拿出来当众烧掉,于是前嫌尽释。乡邻无不称赞黄武贤的旷达胸怀。

 

六、教种番薯

 

  黄武贤任云南提督期间,看到当地农民用栽薯块来种植番薯,这种方法既产量不高,刚栽下的薯块也常常被盗。农民出身的黄武贤,决心传授家乡插藤种植番薯的技术。武贤请来当地的文武官员,在军门内把插藤种番薯的方法当众示范,要求官员们在民间推广。他还亲到田头,向农民讲解技术要领。由于推广这一种植方法,使当地番薯产量倍增。
  黄武贤在云南任职九年,关心民瘼,发展生产,政声甚佳。当他完职归家时,群众夹道依依相送,当地官民还赠以万人签名的锦衣表示敬意,这件锦衣被称为“万人衣”。有些地方还为黄武贤建庙宇,把他当作神来纪念。

 

七、修潮水溪

 

  黄武贤任云南提督九年,光绪七年,黄武贤6l岁,他奏请归耕,得光绪皇帝钦赐全禄告老回乡。回乡后,他谦待乡邻,从不以势压人,而且为群众办了不少好事。最令人称道的是利用他的威信和影响,解决了邻近18村经常要发生的水利纠纷。
  原来,榕江支流潮水溪因泥沙淤积,邻近各村常为争水发生矛盾以至械斗。黄武贤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各村的矛盾,必须疏通潮水溪、兴修水利。这一天,他邀请有关各村族长乡绅聚会,提出疏浚潮水溪的动议,得到众人的拥护。又一致协商按各村人口、田亩筹派钱粮、丁壮。经过一段时间的疏浚,潮水溪水源有了保证。黄武贤又组织端午龙舟赛,增进村谊,还制订各种规约,保证溪水的畅流。自此,18村的水利纠纷得到解决,群众饮用水和农田灌溉有了保证,都称赞“黄大人”功德无量。
  黄武贤于清光绪二十四年逝世,享寿78岁。他是清朝晚期潮阳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这些事迹,至今在潮阳仍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