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宗亲网>胜迹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罗坑镇——真人黄归南桂林寺

 

转自:江门日报第6290期B6版

原标题:桂林古寺重现宋元明清古文物

 

  集佛、道、民间神于一寺,传说建于晚唐,有说始于宋代,后毁于“文革”——20年前海内外乡亲捐资重修的江门新会牛湾桂林寺,至今香火鼎盛,笔者寻古探幽惊喜发现——
  最近,笔者在江门新会区罗坑镇采访时,一热心人士报料说,牛湾桂林古寺自1985年重建后,附近村民和有心人士陆续送回该寺失落于民间的多件古文物。据说这些文物大多是涉及宋、元、明、清的四朝古文物。为此,笔者专程3次前往该寺寻古探幽,访问多名当地乡民,并就有关文物及该寺历史请教了新会文史学者林福杰先生和新会博物馆副馆长林文斌先生,以及圭峰玉台寺释恒持大师,以祈破解其中之谜。

 

三教合一的新会桂林寺

 

  新会牛湾桂林寺是一间较特别的寺宇。说其特别一是我国大型寺庙多建于山上,而桂林寺则建在原牛湾镇(现合并于罗坑镇)桂林村口,紧靠牛湾圩镇的公路旁;二是佛 (三宝佛)、道(黄真人)、民间神(黄祖爷)同祀一寺;三是虽经宋元明清800多年历史沧桑。几经废兴,至今仍香火鼎盛;四是当地附近相隔二公里不到的黄、林两姓村民不约而同分建桂林、道北两寺,祭祀同一人——黄真人。
  桂林寺祀的是真人黄归南,其人为牛湾桂林人。传说生于唐代开成元年(836年)十一月初二。他精于修禅,后得道坐化于唐代中和四年(884年),所以关于与桂林寺同期兴建的道北寺的兴建年代,有人据此推断为晚唐。但据对新会人文历史颇有研究的林福杰先生考证,认为黄归南(真人)应是宋代人无疑。现据现存最早的明代万历《新会县志》和以后清代康熙、乾隆、道光的新会县志有关记载,对照牛湾黄氏族谱,以及牛湾黄族源自杜阮镇黄族米氏太婆之后代的传说,大多倾向于建于宋代之说。
  据黄氏族谱记载,黄归南(真人)是牛湾黄族繁衍的第二代,加之其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所以被当地黄族后人称以“二世叔祖”。追溯牛湾黄氏祖先,可上溯自湖北江夏 (即现今武汉地域),后迁至福建莆田,再经黄归南祖父黄崖石在宋代迁移到新会杜阮,其父黄平田又迁来新会牛湾石坑乡(即现桂林六联、上升、长坑等村)一带,后再从牛湾繁衍分支到七堡、古井、台山、鹤山、阳江等镇、市。
  综合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分析,桂林寺可能建于宋代,是为拜祀黄归南成仙而建。传说黄归南自小素性聪慧,超脱凡尘,能祸福知机。幼年牧牛时恰遇久旱大灾,村人遵其嘱,以角黍豢龙祭天祈雨,果致大雨解旱,被视为神童。其成年后专务修道,颇有造诣。48岁那年的重阳日,黄归南于邻村罗坑下沙的大报山麓坐化升天为真人。附近黄、林两姓感其能祈福禳灾,屡著显灵的神奇传说,因而争相要建寺祭祀。据传说,因黄真人当时系坐化于下沙林姓属地,但却是牛湾黄姓人,其升天后之真身归属曾引起林、黄两姓族人的争议。后经一得道游方道人从中斡旋,择日于黄真人升天之地燃插香烛,因香烛之烟飘向牛湾方向,据此最终确定:其真身归牛湾黄族,衣冠则归罗坑林族,所以牛湾桂林寺中塑立的黄真人像内藏其骨,而罗坑道北寺奉祭的则是藏有其衣冠的黄真人像。
  桂林寺自宋兴建后,元、明、清历代都有重修,清代康熙年间已有寺田50亩,乾隆年间增至57亩。文革期间曾被改作当地小学,后于1970年被拆毁夷为废墟,其拆下的砖、木、石料被移作建校之用。1985年,幸得旅港乡亲黄华乾等旅外乡亲和本地村民自发捐资重建。当地老人说,被拆前的桂林寺工艺精湛,绿瓦雕梁、四檐木雕环绕,规模比重建的新寺要大得多。在原地重建后的桂林寺大致保持了古寺的内涵、布局和特点,近年更在寺前兴建了花园和半月莲花池,2000年,黄氏各界还捐资把原在六联村已毁的黄氏大宗祠迁建于桂林寺旁,与原寺的围墙古榕、晴天落雨合欢树等奇观相连一地,使之形成新的宗教文化观光点,每当节假日和祭祀吉日游人众多,香火鼎盛。

 

历经数百载 黄腊石座光润锃亮

 

  笔者来到桂林寺,看到桂林寺是一座青砖砌墙,飞檐盖顶,回廊环绕,建筑颇为别致的三进寺庙。大门顶上镶砌着“桂林寺”的整块花岗岩阴刻石匾,两侧同为花岗岩石刻的对联“慧业三生蓬莱直接,覃恩万代桑梓长留”。首进是门庭,绕过正面木制影壁,在天井旁的左侧回廊旁,笔者发现3块流光锃亮的黄腊石座。其形态各异,没有任何斧凿雕刻的痕迹,显然是天然生成,石面及四周柔光润滑,抚之腻手。
  负责管理的寺中老者告诉笔者,传说桂林寺落成开光后不久,这些石头就存于寺内,原有4团,1970年寺院毁于文革中时,与其他文物一直散失了30多年。近年,有热心人士在民间寻获其中的3团并送回寺院,如果这一说法是实,那么这3团黄腊石起码有700多年历史。一收藏奇石多年的行家指出,这3团黄腊石质地纯正,浑然天成,没任何打磨抛光的痕迹,如果没有数百年人间的抚摸起坐,不可能这样油润生光。

 

元代精美石香炉 曾作猪槽喂肉猪

 

  笔者进入寺院的第二进,这是三宝佛殿,殿中央供奉的是三宝佛像,左右两侧分别是比人还高的十八罗汉塑像。引起笔者关注的并非该殿“瀛海慈航普渡众生登彼岸,大雄宝殿虔修证果列三界”的三宝殿对联,而是殿内两边供桌上,一大一小两个古朴的石香炉和4个青花釉香炉。
  大的圆型石香炉高22厘米,直径60厘米,稍矮的那个石香炉直径也有45厘米。这两个石香炉均为整块汉白玉玛瑙石雕凿而成,造型基本雷同,外表光润亮滑,两侧是雕工精致的瑞兽铺首,血红色的玛瑙石纹环绕炉身。据新会博物馆林文斌副馆长辨识,按其雕工风格,疑为元代的物品,可能是在元朝重修桂林寺时添置的法器。据当地老人介绍,这两只石香炉原为两对,三宝佛殿和正殿各置一对,该寺被毁后散失。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后,附近村人先后送回两对香炉的各一只,其余两只已不知所踪。而送回的其中一只,曾被拾获者养猪时当作猪槽用,因此反而得以保存下来,这是令人始料不及的。
  另有4只直径22厘米、高15厘米的青釉香炉,炉体上浮塑有“桂林寺”3个楷体字。据林文斌分析,从其形态做工和釉色工艺看来,疑是清朝之物,应共有18个,每个罗汉座前各1个,有4个能保留下来,对于被夷为平地的古寺,实属万幸,此外,正殿前堂天井前,还有一只云石雕座的青釉压花暗纹香炉。香炉正面釉下印有“同治九年岁次庚午仲夏月吉立 勅封罗山香花牛王大将军座前 沐恩信土简祟敬敬助”的蓝字。此物当是清代物品无疑。

 

曾被当米缸和晾架 清代铜罄烛台失而复得

 

  桂林寺的第三进是当地村民为祀族祖黄真人而设的正殿。正殿中央案桌上,摆设有两个各高95厘米和92厘米的清代云石烛台,均刻有桂林寺三个字,其中一个脚座已破损以水泥补修。桂林寺毁后,由于烛台有三层,且高近1米,被当地一砖瓦厂,拿去当作串晒瓦筒的晾架。
  安放在案桌右边的另一件物品,其回归桂林寺颇为传奇,那是一件清代紫铜精工铸制叫“罄”的拜祭佛器。其直径33厘米,高36厘米。罄外壁上铸刻有“光绪三十三年孟秋 吉日 石溪桂林寺 沐恩远侄孙黄同敬堂敬送”的字样。据玉台寺大师释恒持解释,此类佛器只有颇有渊源和规模,大多曾有僧人住持的寺庙才有。据管理员介绍,1970年桂林寺住持僧人被遣,佛堂被拆后,寺内法器之一的紫铜罄被当作废铜烂铁,辗转卖到当地一收破烂村人手中。看着浑成一体、紫铜纯正、做工精巧的这个铜罄,这位村民不忍心把它卖给废品公司,把它留在家中,当了米缸。待得桂林寺重建,他毫不犹豫地捐回寺内正殿安放。笔者持槌轻敲,一阵阵清脆的“当当”之声,伴着雄厚的回声,响彻寺堂。

 

镇寺之宝:宋代奠酒器和御赐龙牌


  值得关注的还有号称镇寺之宝的宋代石雕奠酒器和传说是皇帝御赐的木制龙牌。先说奠酒器,其外形呈元宝状,上宽下窄,高46厘米,宽69厘米,厚15厘米。奠酒器上面雕有一长42厘米,宽5厘米,深3厘米的酒槽,前后两壁是精美的浮雕,其中间部位左侧的石雕人物穿着宋代官员服饰,右侧人物似是宋代乡绅,中间和边上各有1名送财童子。奠酒器脚部为太阳拱照的浮雕图案花纹。浮雕人像面部表情笑容可掬,堪称一件较有价值的工艺品。此奠酒器在桂林寺夷为废墟后被弃之附近瓦砾地,先后见证了桂林建寺八百至上千年来几度废兴的历史。
  再说所谓皇帝御赐的龙牌,传说在寺毁后,被一当地黄族村民收藏。其来历源自一无从考究之传说。传说曰:宋代以来不知哪个皇帝,患背痈久治不愈,听闻新会桂林寺黄真人很有仙灵之气,于是派人前往祈祷后,该皇帝之背痈奇迹般治愈。为感念此寺之神灵,便御赐此龙牌。这个木制龙牌高53厘米,顶部为雕工精巧的龙头,中部为通花褛空雕刻着祥云相伴的两条蟠龙,底部为六角莲花座,中央牌位阳刻着“南宥感心得道归仙真身菩萨”12个字。至于这个龙牌是否真是御赐之物,源自何年代,问村中老人无一清楚,只说一代传一代,小孩时已曾见过。
  相信桂林寺的这批古文物重现,对研究古代中原南迁珠海的汉族与当地“百越族”交融繁衍以及当地的民情风俗,宗教习俗,工艺品制作的延衍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