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宗亲网>资讯

 

春申君江夏墓地的古怪碑刻

 

——武汉名人墓茔杂志之黄歇篇

 

作者:姚泉名

来源:奓湖居博客

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73f3e30100bfar.html

 

  不久前,览《长江日报》,在人文地理“关注”版读到《缘何“天下黄姓出江夏”》一文(见2008年10月14日《长江日报》),才知道战国晚期名闻天下的楚国春申君黄歇,竟可能葬在武汉市江夏区郑店街黄鹤庄,遂对此关注起来,并于11月9日抽空寻去瞻仰。
  作为“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以礼贤下士、门客众多而著称。黄歇学识渊博,善于辞令,遇事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在楚国政坛驰骋数十年,挂印封侯,把持朝政,如日中天,是毫无疑问的“大人物”。其位于江夏郑店街黄质大山中的墓茔,是否是真,这且留待专家进一步考证。看得出来,其墓地近年作过一次大的翻修,代价不菲。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立在墓道边的两块石碑,因为两块碑上的文字都很逗,有些问题。
  先看《歇公生平简介》碑,因为读之可以了解春申君黄歇的简历。碑文曰:“歇公字光明,号啸天(公元前三一四—二三八年),战国末期人,出生在新罗(韩国)。公元前二九八年自新罗徙居湖广江夏。曾游学于晋而未仕,继仕于楚,顷襄王拜为太傅。公元前二八九年冬,秦昭襄王令白起联韩魏伐楚,以公有辩才,使说秦王,以强秦伐楚之兵解弱楚之危,受约而归,楚赖以安。公元前二七二年,楚王乃使公随侍太子完质于秦,留十年,设计使逃归。公元前二六三年,顷襄王崩,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以公为丞相,赐淮北地十二县,封春申君,史称“天下四贤君”,公被尊为四门长者,自此声振诸侯。公元前二四七年,又请封于江东,以吴故墟筑苏州为黄堂。公礼贤下士,门下食客三千,富可敌国。史称公娶李氏,继取姬氏、郑氏,共生有十三子一女。公殁世后,奉敕葬于湖广武昌府江夏县黄鹤乡。墓前翁仲屹立,松柏长青。”以上碑文本为繁体字,在下不揣浅陋,为之简化,并断句。
  《简介》称黄歇“出生在新罗(韩国)”。这应该是依据黄氏“禾坪”、“潮州”等谱的说法,说他祖籍湖广武昌江夏县黄鹤乡仁义村,出生在新罗(朝鲜),后返回楚国,仍居江夏。这种说法一直就不足取信。按“新罗”(公元前57年—935年) 为古代朝鲜半岛三国之一。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在公元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在金城(今韩国庆州)创建。而取“新者德业日新,罗者网罗四方”之意,将“新罗”作为国号,却是公元六世纪初的事。尽管现在有证据说明,战国时期楚国与朝鲜半岛似乎有某种联系,但黄歇生活的时代,哪里有“新罗”一说?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曰:“春申君,楚人也。名歇,姓黄氏。”元代黄晋《族谱图序》云:“黄国为楚所灭,子孙仕楚者有黄歇。”邓明世《古今姓氏辨证》中也讲:“楚灭黄,其族仕楚,春申君黄歇即其后。”这就确证了黄歇是古黄国遗民的后代。按照专家们的研究,公元前 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以原国名“黄”作为姓氏。黄国当在现在的河南潢川,与韩国相距甚远,就算是避被楚灭国之灾,在交通并不发达时代,黄国的后裔也似乎没必要躲那么远啊!让黄歇去“韩国”出生,一定会让目前大肆篡改历史,往自己脸上贴金的韩国人满足的,他们不是说连孔子、孙中山等都是韩国人吗?现在,送上门来的荣誉——中国第七大姓的重要人物也快是韩国人了。《简介》功不可没!只是,没有确切的历史文献来印证的事,我们最好还是谨慎一些。就算在修复江夏黄歇墓的工程中有韩国黄氏后裔出资的情况,也强烈建议“简介”改用《史记》的说法。
  《简介》曰:“公元前二八九年冬,秦昭襄王令白起联韩魏伐楚,以公有辩才,使说秦王,以强秦伐楚之兵解弱楚之危,受约而归,楚赖以安。”先不管句子写得通不通,只问此句所说的是否与史实相符?答曰:“时间不对。”《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黄歇出使秦国时写道:“秦昭王使白起攻韩魏,败之于华阳,禽魏将芒卯,韩魏服而事秦。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黄歇适至于秦,闻秦之计。当是之时,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东至竟陵,楚顷襄王东徙治于陈县。”按《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将白起领衔主演的“华阳之战”,发生在秦昭王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73年;而白起攻楚拔郢,迫使楚国迁都于陈,则是在公元前278年,先于“华阳之战”五年。黄歇出使秦国,正是“华阳之战”结束后,“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未行”之时,当在公元前273至前272年之交。黄歇当时向秦昭王上了一封文彩飞扬的国书,对秦昭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打动秦王,使之取消联合韩魏进攻楚国的计划,《简介》的这句话没错:“受约而归,楚赖以安”。这个外交事件是信史中记载的黄歇在政治上的处子秀。其“上秦昭王书”确实写的好,连司马迁也被打动了,竟全文录入《史记》中。黄歇圆满完成出使任务回国不久,就再次返回秦国,这次是为了履行前次秦楚之“约”,即将楚国太子完作为人质交给秦国,黄歇相伴。这件事,历史记载是在公元前272年。
  《简介》中还有很多说法也都无信史可证,如“歇公字光明,号啸天”;出生于“公元前三一四”;“曾游学于晋而未仕,继仕于楚,顷襄王拜为太傅”;“史称公娶李氏,继取姬氏、郑氏”;“公殁世后,奉敕葬于湖广武昌府江夏县黄鹤乡”等。若无信史佐证,仅仅依靠某种族谱说事,恐怕难以服众。
  另外,《简介》的文字也有几处值得商榷。如“公元前三一四—二三八年”,这种写法,是不规范的,容易让人误以为歇公寿比彭祖,当以“公元前三一四—前二三八年”为准。又“曾游学于晋而未仕,继仕于楚”,既云“未仕”于晋,何来“继仕”于楚?又“以公有辩才,使说秦王,以强秦伐楚之兵解弱楚之危”,且不说二用“以”字不妥,单是“以强秦伐楚之兵解弱楚之危”这句,就让人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了。难道是我断句有误?谁来替我断的试试!又“自此声振诸侯”,“振”当为“震”。又“史称公娶李氏,继取姬氏、郑氏”,前“娶”后“取”,当有别字。
  与《歇公生平简介》碑并排而立的是一块诗碑,名曰《歇祖遗诗》,诗云:“少年初拜大长秋,半醉垂鞭见王侯。马上把鹰三市闹,袖中携剑五云游。玉霄金结迎归院,锦绣红妆拥上楼。昨日庭中亲灵宅,碧溪流水对门头。”显然,这是一首按七言律诗的规矩来写的诗,但其中“王”“灵”二字不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出律”了。既然称作“遗诗”,当然是表示这诗是黄歇自己所作,但在黄歇生活的战国时期,就出现这么像样的七言律诗,中国诗歌史恐怕都得改写了。此外,查了一下诗中所提到的“大长秋”一职,实为汉代所设置,是皇后近侍,多由宦官充任。其职掌为宣达皇后旨意,管理宫中事宜。让身体健全的春申君担任这么一个职务,恐怕天下黄姓人都不会答应吧!“歇祖”会写这样的大作?
  《长江日报》的文章告诉我们,今年江夏区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天下黄姓江夏祭”。我想,作为这项重要的活动的组成部分,黄歇墓无疑是要受到重视的,而这两块古怪的石碑,一定会引起更多的争议。建议重做!

  后记:本文在“汉网论坛·人文武汉”版发表后引起《武汉晚报》记者金文兵老师的兴趣,经实地踏访于12月14日在《武汉晚报》“天下搜迷”版发表《春申君黄歇生于韩国?》的整版报道,算是本人的一点贡献吧。但愿更多的人关注此事,促成重刻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