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墩——永恒的精神家园

作者:黄鹤飞(江苏灌南)
日期:2012年7月6日

 

  在徽州,有一处著名的古村落,新安江水从她身旁缓缓流过,万仞黄山为她遮风挡雨。这里,山川形胜,风光秀丽;这里,平畴沃野,阡陌纵横。她位居徽州的心脏地带,是众多外来氏族迁徙徽州的始居之地,时至今日依然被几十个宗族奉为寻根祭祖的圣地。她,就是被誉为“徽州文化第一村”的篁墩。
  篁墩历史悠久,二千多年前就有人在这里居住生息,然而,她原来名字却不是叫篁墩,而是叫“黄墩”。东晋时,我新安黄氏始祖黄积随晋元帝渡江任新安太守,家室随迁新安。他为官清正,“流恩褒善,纠奸惩恶。”后卒于任上,“百姓号咷,若丧考妣。”葬于歙西三十里的姚家墩。积子寻筑庐于墓侧,为父守墓,三年不进荤酒,逝世后,其后裔尊称他为“孝子公”。黄积的子孙,为守祀他的墓庐,便将家族迁居于此。后来黄氏家族发展壮大,便将姚家墩改名为——黄墩。
  黄墩易名为“篁墩”,只缘于一个人的缘故,此人便是明朝成化间翰林院侍讲学士程敏政。他作《篁墩书舍记》易“黄”为“篁”,其理由是:“黄本篁字,其地多产竹,故名。至黄巢之乱,辄敛兵不犯。程之避地于此者,因更‘篁’为‘黄’,以求免祸,岁久而习焉”。成化十四年冬,程敏政归乡省亲,在祭拜始祖墓后,大书“篁墩”二字揭诸故庐,并大肆宣扬,篁墩之名遂为世所知,他编成《篁墩录》一书,并自号篁墩,所著文集亦定名《篁墩文集》。当世缙绅或缘于攀附、或摄于其威,皆纷纷附其说,同时亦为官府所承认,载入官方文书。
  我黄氏家族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开始猛烈反击。清初著名学者黄生(又名黄琯,号白山)为歙县潭渡黄氏之后,他先后两作《篁墩辩》。《篁墩辩一》集中批判程敏政“考之不审,轻于为说”;《篁墩辩二》进一步加强火力,质疑新安程氏始祖程元潭,其事迹不见诸正史。其族孙黄承吉更直指程敏政“忽为此论,盖不欲以彼姓所居,系属于黄氏之地耳。”清康熙进士黄之隽作《黄墩辨诬》辨之:“歙黄墩受名,自晋历一千一百余年,无称篁墩者。明弘治后至今,或讹篁墩,则自程侍郎敏政作伪始。”《歙潭渡宗谱》纂修黄臣槐谓其“易‘黄’为‘篁’,因以为号者,不过文人游戏三昧,则大不然,安石之诗真游戏耳。”他们的反击,切中要害。民国《歙县志》总纂许承尧也做出了尖锐的批评:“程敏政改‘黄墩’为‘篁墩’,乃其氏族思想之显著也,盖不欲他姓专此墩耳。”程敏政的这种僭妄思想与专横行为已然贻笑于天下。
  黄墩之说,方志、典籍、宗族家谱中屡见不鲜。宋淳熙二年(1175年)罗愿撰《新安志》,其卷三歙县山川条下云:“黄墩湖,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卷三“湖西北黄牢山下云黄墩,地广衍。”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朱熹撰《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后序》云:“熹闻之先君子太史吏部府君曰,吾家先世居歙州歙县之黄墩。”这充分说明黄墩之名由来已久。可见,明成化以前的文献中只有用“黄墩”的,而绝无用“篁墩”的,即使有用“篁墩”的,也是后人刊入族谱时作了改动的,也可能是完全出于后人之手。
程敏政身为“名臣子,才高负文学,常俯视侪偶,颇为人所疾。”他恃才自负,以至“中遭忌疾,晚罪奇祸。”入弘治年间后,两度遭厄,以至下狱论罪,再无成化时的意气风发,其间曾两度为我黄氏族谱作序。《古林黄氏续谱序》云:“黄之先曰元集,为新安太守,始家于郡。……子孙居郡之黄墩。”《五城黄氏会通谱序》则云:“琬之后曰积,仕晋为新安太守,卒葬郡姚家墩,子寻因家焉。”古林与五城黄氏皆为世家大族,程敏政为序,皆依其家族旧谱,不敢发挥篁墩之说,更不敢说出“汙于僭乱之姓七百余年”云云,实不啻自承己非。后来他因“鬻题”案而下狱获罪,出狱四天后,愤恚发痈而卒。
  自弘治《徽州府志》之后,官方文书皆用篁墩,沿袭至今,黄墩则逐渐淡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兴废更替,篁墩古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建筑风貌已基本消失,铁路穿村而过,马头墙早已褪尽了昔日的铅华,只有几座苍老的明代古石板桥在几棵古树边静静地相伴着潺潺流淌的溪水。
  但是,无论岁月如何流逝,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她在所有新安黄氏后裔的心目中永远叫黄墩。因为这里是新安黄氏祖先曾经居住、生息的地方,这里是新安黄氏的发祥地,是所有新安黄氏后裔心灵的归宿,是所有新安黄氏后裔永恒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