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香故里考证

 

——导随台湾黄姓同胞寻根记

作者:张积翰


  云梦县义堂镇有座黄香坟。我对家乡这位长眠于地下的古代名人黄香素怀崇敬之情,早在悠远的童年时代就亲往拜谒过其墓,后来从事文化和档案工作,又对他的史实作过一番探究。由于这个原因,1992年金秋十月,第二届全国农民体育运动会在原孝感地区举行期间,云梦分赛场发生了一个《参赛台胞寻根记》的新闻故事,我也就成为这个新闻故事中的人物之一。
  故事起因是,按照农运会组委会的安排,参加比赛的台湾河洛体育代表团下榻在云梦县金泽宾馆。当代表团的领队黄玉琰先生和团员们进入云梦城时,发现街道路口的欢庆彩门上和金泽宾馆的进餐券上均标有“黄香故里”的字样。黄先生对其老祖宗汉孝子黄香家住云梦感到惊诧,不顾飘洋过海的旅途疲劳,放下行李就急忙找县长李友清寻问究竟。知道我对黄香史实有所探究的李县长随即将我介绍给他,让我帮其寻根释疑。
  玉琰先生年过四十,系黄氏家族第122代后裔。我俩一见面他便开门见山地问道:“听说张先生对先祖黄香颇有研究,请问先生,黄香之墓在哪里?”我回答说:“黄先生的先祖香公的坟山在我的家乡义堂镇。”接着他又问:“您亲眼见过先祖的墓吗?”“见过。”我答曰。“张先生见到过的黄香墓是个什么样子?黄香死后怎么会葬到云梦义堂去了呢?”未等我开口再回答,他就直言相告,说他以及在台湾的所有黄氏家族皆知黄香故里在古时江夏郡,素有“天下黄姓出江夏”之说。世界各国的黄香家族的后裔追宗江夏,认江夏为黄姓的郡望与发源地,且以“江夏堂”为全世界所有黄香家族后裔的族门堂号。自从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后,在台的黄氏家族宗亲委员会曾先后三次派代表赴大陆,到湖北省麻城、新洲、鄂城、武昌、汉阳等地作过寻根访问和查找过黄香墓,但每次都扫兴而归。大家的寻根之愿一直未了。讲到此,他疑惑地发问:“难道是先祖在天之灵在保佑我们后辈子孙了却寻根之愿吗?怎么会这样奇巧正好把我随团安排到了黄香故里呢?云梦果真是黄香故里吗?张先生见到的黄香墓是真的吗?”为了解除他心中的疑团,确认云梦是正宗地道的黄香故里——他的“根”之所在,针对他的寻根讲述和一连串的问号,我就先从江夏郡郡治讲起。
  史实是最有说服力的,我先以史为证。《汉书·地理志》载,汉高祖六十年分南郡地置江夏郡,安陆县隶江夏郡。以后,江夏郡治移到了安陆。这就清楚地说明汉代江夏郡不在他们曾经寻找过的那些地方。但也要明确:那时的安陆不是今之安陆,而是今之云梦。因为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0年)云梦这块地域不称为云梦,而称安陆。直至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置云梦县时方才改称云梦。《元和郡县志》卷27云:“故汉所理江夏郡,前书多言在安陆,其云梦县东南四里,涢水之北有江夏古城……则前汉江夏郡所理也。”《通典》云梦条注:“江夏郡故城在今县东南。”《太平寰宇记》载安州云梦县指出:“江夏故城,汉为郡城,在今县东南是也。”现代《湖北省志人物志稿》第四卷,附录湖北古代人物中,对黄香则直接定为“汉代江夏郡安陆(云梦)人。”表明汉代的安陆即是今日云梦。因此,同在《湖北省志人物志稿》第四卷上,随后所载黄香之子黄琼(东汉大臣)、曾孙黄琬(东汉末大臣)之史,其祖籍均去掉了括号和安陆二字,明确定为云梦人。
  我又以云梦出土的文物为证。1975年在云梦县城城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文书《编年记》中,有四处记载着安陆地名,而该墓主人喜就是在安陆作令史(法官)时去世而葬于此地的。可见当时所称安陆也就是今之云梦,不然他怎会葬于云梦呢?与此同时出土的其他墓葬中,还有许多刻有“安陆市亭”字样的陶器。这些陶器无疑也是在今之云梦本地制作的。
  黄玉琰先生仔细听了我这番有凭有据的黄香故里考证后,恍然大悟,疑窦顿消。于是,我再向他讲述我所见到的黄香坟。那是在我八岁时,即侵华日寇投降不久的1946年。我因受启蒙篇《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所感动,加之当时赶走了日本鬼子,行路无阻,清明刚过的一个假日,春光明媚,油菜花黄,特地邀约了两个小伙伴,在由义堂通往云梦城的公路上步行八里,虔诚地前去拜谒黄香墓。其墓址在今义堂镇黄孝行政村所辖地的公路西侧。在这里顺便说一下,该村无一黄姓之人,“黄孝”两字的由来,就是为了纪念汉孝子黄香这位中华民族敬老楷模而定此名的。此处不论历次行政区划如何变革,但“黄孝”之名从来未变,建乡时称黄孝乡,成立人民公社时称黄孝人民公社(小公社),最后又改称黄孝管理区。
  我那时见到黄香墓地的景象正如清代所修的《云梦县志》记载的那样:“邑北驿道约十余里,有黄香墓,缭以园墙,西南向,甬道出入,中一冢巍然。”黄香墓园呈圆形状,直径约10米,座北朝南,占南面积近百平方米。楼顶呈“凸”字形,覆盖着一排青筒瓦,书有“东汉孝子黄香之墓”八个大字。楼当面并排嵌竖着三块高2米、宽80公分的青石碑,似门非门。碑上铭刻着建园记事。整个墙体全用大城砖封砌。墙体很厚,壁面上长出一片片青色的莓苔。墓园显得肃穆而古朴。墓园外正南10米处立着一座高约5米刻着腾龙吐珠、双狮盘球等图纹的青石牌坊,十分壮观。墓园与牌坊间的神道上,靠近墓园旁,砌有石方桌、塔形石炉和三级石阶,供人们祭奠。因建筑日久和朝拜人众,石阶表面被跪磨得光滑如缎。我和小伙伴壮着胆子通过甬道,走进墓园里。只见墓园进口处立着一块高一米四五,宽约九十公分的石碑,正面刻着“汉孝子黄香公之墓”。这八个字要稍小于墓园门楼上所书的那八个字的字体。石碑背面刻着一行行正楷小字。遗憾的是当时初入学门,识字无几,加之又是古文,读不通懂,但我知道那碑文是黄香的生平事迹。再看里面,黄香墓果真巍然,几乎占据了整个墓园面积。在孩童之我的眼里真象一座山丘那么高大。坟堆上的绊根藤草一片嫩绿,芽芽蓬花抽发新枝。墓园四周生长的乔木林郁郁葱葱,迎风摇曳,几只小鸟落在枝头不停地啁啾鸣叫,全无一般墓地那种悲哀凄凉的景象。听父辈们讲,义堂北乡人凡进县城朝拜菩萨或上黄陂木兰山求神,途经黄香坟,必得在此停留祭奠。每年从大年正月初一至清明,黄香墓前烟火不断。所以,我当时看到墓园内外散落着层层燃放过的爆竹纸屑,石炉里堆积着厚厚的纸钱灰,石桌上残留着一些香烛祭品。
  那时黄香坟还有守墓人。守墓人姓许,是黄香坟西侧大许村的农民。我曾访问过这位老人。据他说,他家祖辈都守护着黄香墓。年复一年,尽心尽力。回报是租种黄香墓周围的一石多祭田,租子仅只用于黄香在本县黄家门和黄土坡村的后辈们清明祭祖时的招待。(笔者注:这两个黄姓村正是清代《云梦县志》所述:“黄姓后裔分黄土、大黄二派不时祭扫”汉孝子黄香之墓的二村。)这位守墓老人还指着墓园东、驿道旁的一块地说,这里曾经修建有一栋黄香祭屋,九柱十一檩,三间前后两层,中间有天井,两旁有耳旁,熟砖瓦顶,堂屋里供有黄香画像和神龛。画像两旁挂有一副醒目的对联,其文是:“世泽浚源长,孝友无双,千秋俎豆昭前列;家声遗韵远,文章第一,百代衣冠推后贤。”每年远在下辛店镇黄家门村清明祭祖的来人,因路远步行,当日不能返回,就在祭屋两旁耳房里夜宿。可惜这栋祭屋被日寇侵占云梦时当作拴马棚所毁。
  关于黄香墓园的修建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黄香墓曾是一座村野小坟,与一般平民死者墓葬无异。殊不知哪朝哪代有位八府巡按大小的官威风凛凛地从此路过,忽然万里晴空乌云密布,平地卷起一阵接一阵的旋风,灰沙滚滚,围绕着巡按大小坐的官轿转,刮飞了他的轿顶,吹落了他的乌纱帽,吓得他的随行人员和轿夫们一个个目瞪口呆。而此时唯有巡按大人心中镇定有数:“此处刮起‘落帽风’,必有重要原因。”他于是下轿询问路人。当他得知面前的这座小坟原是东汉大臣,汉孝子黄香之墓后,急忙跪于坟前,磕头作辑,烧香许愿。许愿完毕,顿时风停日出。不几日巡按大人就兴师动众,在黄香坟地大搞修建,使黄香墓葬与其当时同级的所有官陵等同。自此以后,凡来云梦走马上任的历代官员,都得先到黄香墓前叩拜, 并注重黄香墓园的维修和保护。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无法考证。但近代有史可查的例是,1928年,黄钟英出任云梦县长,下车伊始,就赶至黄香坟前吊祭,缅怀其黄姓先祖,并将黄香坟修茸一新。
  待我长大后再去拜读黄香墓碑文时,其墓葬与建筑物不知何时何故夷为平地。于是,我查找《后汉书》黄香传和清代《云梦县志》有关他的历史记载,以弥补对其生平事迹的了解。书载:黄香,字文强,江夏郡安陆(云梦)人,东汉大臣,以贤人孝子驰名于世。其人和事被列入我国古代“二十四孝”的《孝子传》,并为中国传统孝道的代表。黄香自幼就知道孝敬父母。当他才九岁时,慈母去世。他伤心欲绝,终日哀啼哭泣,以至身心憔悴、凄楚感人。对父亲更极尽孝心,每当夏日炎热之时,扇帐驱蚊,好让父亲安寝;严寒冬天,又以身温暖其父之衾被枕席,好让父亲睡得暖和,并且如此坚持数年。黄香十二岁时,发愤读书,博学经典,才思敏捷,能文章,受到江夏郡太守刘护的赏识,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汉章帝赏识其才,让他入东观阅读皇家藏书,后官拜尚书郎。章帝曾以“江夏黄童,忠孝两全,天下无双”的御书赏赐予黄氏家族。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升为左丞,两年后又升为尚书令,参与国家政事,数陈得失,深受朝廷看重,多次获得奖赏。黄香任尚书令时,东平清河地方发生了一桩“妖言狱”案,受株连者千人,冤声载道。此案后经黄香复审核查,终以确凿的事实为依据,从轻发落了在押人犯,无辜受株连者得以解脱。这些人无不感恩戴德。和帝去世,安帝即位(公元106年),黄香出任魏郡太守,一心维护农民的利益。到任后不久,他发现农民的“园田常与人分种,收谷岁数千斛”,而这些与农民分种土地的人都不是农民。于是,黄香下令:“商者不农,王制仕者不耕,代冰食禄之人不与百姓争利”。(见《后汉书》黄香传)不数年,郡里遭受水灾,庄稼歉收,百姓冻饿。为赈救灾民,他不惜将俸禄和皇室赏赐的银两全部捐献出来,受到灾民赞颂。然而旋因水灾事仍被免官,数月后卒于家中。黄香生前著作颇丰,有《赋》、《令》、《书》、《奏》、《笺》等,可惜现今多已亡佚不存,仅有《九官赋》、《天子冠颂》、《责髯奴辞》三篇见存于《古文苑》中。黄香有一子名黄琼,字世英,亦是东汉大臣,官至尚书令,转太尉,病重临终上疏批评桓帝残害忠良。毛泽东曾在一封信中引用了李固至黄琼书的典故。黄香有一曾孙(黄琼之孙)名黄琬,字子琰,东汉末大臣,灵光帝和末年拜议郎,征为司空,迁太尉,因不畏强权,诛杀国贼董卓,反遭杀害。黄香世代维忠维孝,经纬邦国。清代《云梦县志》还记载着历代名流雅人拜谒黄香墓的题诗多首。如其中有张开东、蔡振中、汪若海的三首颂:
  过黄香墓
  汉代黄香葬此邦,南州孺子亦心降;尚书千古传安陆,乡祀如今遍楚江;高冢路旁仍自并,令名天下本无双;我来凭眺停车望,细雨斜风度野冈。
  谒黄香墓
  南国无双士,东京第一流;风霜余孝魄,爵秩贲荒邱;姓字樵人识,笺书国史留;更寻琼葬处,千载哭忠候。
  谒黄孝子墓
  佳城葱郁野磷疏,过客摩挲且息车;终古纲常黄孝子,到今俎豆汉尚书;春风寒食孤村人,秋雨高冈落叶余;定是忠候能继武,封章历历剪金鱼。
  听了我的讲述,黄玉琰先生喜出望外,非常感谢我为他寻根访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凭据和见证,无限感慨地说:“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并且邀请我和李县长翌日与他同往原黄香墓址和义堂镇黄土村实地走走。我们高兴地满足了他的要求。于是在次日晚县电视台荧屏上出现了“台胞黄玉琰察看黄香墓址”、“台胞黄玉琰与黄土坡村民对谱连根”、“台胞黄玉琰抚摸黄土坡村头青石桥,考证黄香牌坊大石柱”、“台胞黄玉琰设宴庆寻根,海峡两岸结宗亲”等一个又一个新闻故事特写镜头。我乐在其中。全国农运会闭幕后,黄玉琰回到台湾,又写信给李县长和我,并给我寄来《台湾江夏堂黄氏家谱》。他代表在台及海外所有黄氏宗亲, 对云梦家乡父老同胞表示感谢,对他们帮他寻到远祖之墓,寻到黄氏之根,表示由衷的感谢之情。
  能在第二届全国农运会期间,帮助台湾黄姓同胞寻找到他们的祖根,满足了他们多年的夙愿,为海峡两岸人民增进了解和加深情谊,为祖国统一大业尽力,这是我永生难忘的事情。